15kV电缆预防性试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一、绝缘性能试验
绝缘电阻测试
目的:检测电缆绝缘层阻止电流泄漏的能力,评估绝缘性能是否正常。
方法:使用2500V或5000V兆欧表,测量各电缆线芯对地、对金属屏蔽层间及线芯间的绝缘电阻。
标准:一般要求每千米绝缘电阻值不低于0.5MΩ(外护套或内衬层)。若低于此值,需判断是否进水或受损。
周期:每年至少一次,重要电缆可缩短周期。
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
对电缆主绝缘施加直流电压(通常为额定电压的2.5倍,持续15分钟)。
测量泄漏电流,观察其随电压升高或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。
目的:检验电缆在高压条件下的耐压性能,发现潜在绝缘缺陷。
方法:
标准:泄漏电流值应稳定,且与历史数据对比无明显变化。若泄漏电流急剧上升或不平衡系数(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)超标,需进一步检查。
周期:新敷设电缆投入运行3-12个月后进行首次试验,之后按正常周期(通常1-3年)试验。
交流耐压试验
目的:模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交流过电压,检验电缆绝缘的耐受能力。
方法:使用串联谐振测试仪,施加1.5倍额定电压的交流电,持续5分钟。
标准:试验期间电缆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。
周期:根据电缆运行情况和历史数据确定,通常与直流耐压试验交替进行。
二、导体及连接点检测
直流电阻测试
铜屏蔽层电阻与导体电阻之比应与投运前一致。若比值增加,可能表明铜屏蔽层腐蚀;若比值减少,可能连接点接触电阻增大。
目的:评估导体导电性能及连接点接触情况,发现接触不良或断线问题。
方法:使用直流电阻测试仪,在相同温度下测量铜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。
标准:
周期:新作终端或接头后进行,运行中定期抽检。
三、局部放电检测
局部放电测试
目的:发现电缆绝缘中的局部放电现象,预警绝缘老化或缺陷。
方法:采用脉冲耦合放电测试、频谱分析或超声波测试等技术。
标准:局部放电量应低于制造商规定的阈值(如5pC)。若超标,需定位放电点并修复。
周期:对重要电缆或运行年限较长的电缆,每年至少一次。
四、接地系统检测
接地电阻测试
目的:确保电缆接地系统可靠,防止接地不良引发的电气故障。
方法: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,测量电缆接地装置的电阻值。
标准:一般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Ω(具体值根据系统要求调整)。
周期:每年至少一次,雷雨季节前加强检测。
五、外观及环境检查
外观检查
目的:发现电缆护套破损、老化或机械损伤。
方法:目视检查电缆外护套、接头及终端头。
标准:护套应完整,无裂纹、鼓包或腐蚀痕迹。若发现破损,需及时修复或更换。
周期:每次巡检时进行。
环境检查
目的:评估电缆运行环境对绝缘的影响。
方法:检查电缆敷设路径是否干燥、无腐蚀性气体或化学物质。
标准:电缆沟应无积水,周围环境无强电磁干扰或机械振动。
周期:结合巡检进行。
六、温升检测
温度监测
目的:防止电缆因过热导致绝缘老化或破损。
方法:使用红外测温仪或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,监测电缆表面及内部温度。
标准:电缆运行温度不应超过制造商规定的限值(如交联聚乙烯电缆一般为90℃)。
周期:高温季节或负荷高峰期加强监测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