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kV电缆遭受外力挤压后,修复工作需结合故障类型与严重程度,遵循“精准诊断、规范操作、严格质控”原则,具体修复步骤如下:
一、故障评估与方案制定
故障类型判断:通过电缆故障测试仪(TDR/PD)定位故障点,明确挤压导致的损伤类型,如导体断裂、绝缘层破损或护套层开裂。
修复方案选择:
轻微损伤:导体未断裂、绝缘层局部破损时,采用绝缘修复套管或绝缘带进行修复。
严重损伤:导体断裂或绝缘层大面积破损时,需切除故障段并更换新电缆段,或使用专用接头套件重新连接。
材料与工具准备:
材料:与原电缆电压等级、截面、绝缘类型匹配的中间接头(热缩/冷缩/预制型)、终端头、高压绝缘胶带、半导体胶带、热缩绝缘管、密封材料等。
工具:电缆剥线套装(外护套/绝缘层/半导体层剥线钳)、液压压接钳、焊接设备、热风枪、兆欧表、工频耐压试验机、局部放电检测仪等。
二、修复前准备工作
停电与安全隔离:
断开电缆两端断路器,拉开隔离开关。
用与电缆电压等级匹配的验电器在终端头处验电,确认无电后挂“禁止合闸”警示牌。
在故障点两侧(距离故障点≥10m)的电缆导体上挂接地线(接地线截面≥25mm²,接地电阻≤4Ω)。
设置围栏,悬挂“高压危险,禁止入内”标志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现场清理:清除故障点周围杂物和泥土,为修复工作提供操作空间。
三、修复过程
故障段处理:
用电缆切割机切断故障点两侧电缆(切割长度≥0.5m,避免残留缺陷)。
剥除外层结构:依次剥除外护套、钢带铠甲、内护套、半导体层,露出受损导体或绝缘层。
受损部分处理:
切除受损导体或绝缘层,用砂纸打磨端部,去除毛刺。
清洁处理:用粗砂纸或锯条打磨表面,确保无杂质。
修复或更换:
绝缘修复:使用绝缘修复套管或高压绝缘胶带(如乙丙橡胶胶带)缠绕修复,重叠率≥50%,厚度≥原绝缘层厚度。
导体更换:更换新电缆段时,用液压压接钳或焊接设备连接导体,确保接触可靠。
接头制作:按规范要求制作中间接头或终端接头,确保质量可靠,能承受机械应力和电气应力。
四、绝缘与密封恢复
绝缘层恢复:
半导体层恢复:在导体连接端子两侧用半导体胶带缠绕,长度覆盖端子两端各20mm。
绝缘层恢复:选择热缩绝缘管套入导体连接部位,用热风枪从中间向两端均匀加热(温度≤120℃),直至管体紧密贴合;或使用冷缩绝缘管自然收缩;或手工缠绕高压绝缘胶带。
外半导体层恢复:在绝缘层外侧用半导体胶带缠绕,长度覆盖绝缘层两端各20mm。
外护套与密封处理:
外护套恢复:选择带胶层的热缩外护套管套入绝缘恢复部位,加热使其收缩;或使用冷缩外护套管。
密封处理:在接头两端(与原电缆外护套连接处)用硅橡胶密封胶涂抹(厚度≥2mm);若为直埋电缆,需在接头外侧套入密封热缩管加热贴合。
五、金属铠甲与接地恢复
钢带铠甲连接:将原电缆钢带铠甲与修复后的金属屏蔽层用铜编织带连接(铜编织带截面≥16mm²)。
接地:将铜编织带一端与接地端子连接,另一端与电缆钢带铠甲焊接,焊接点做防腐处理。
六、测试与验收
绝缘电阻测试:用5000V兆欧表测试电缆绝缘电阻,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要求≥1000MΩ·km(20℃时)。
耐压试验:
工频耐压试验:试验电压为电缆额定电压的3倍(如15kV电缆为45kV),时间1分钟,无击穿、闪络现象。
雷电冲击耐压试验(可选):试验电压为电缆额定电压的8倍(如15kV电缆为120kV),正负极性各3次,无击穿。
局部放电测试:用局部放电检测仪测试,试验电压为运行电压的1.5倍(如15kV电缆为22.5kV),局部放电量≤10pC。
验收:检查修复部位质量、工艺和安全性,确认合格后恢复供电,并观察电缆运行情况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