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kV电缆外护套厚度不均会影响其机械保护性能、耐环境腐蚀能力及使用寿命,甚至导致局部绝缘失效。控制外护套厚度需从材料选择、挤出工艺、设备维护、过程监控等环节综合施策,以下为具体解决方案:
一、外护套厚度不均的成因分析
挤出机螺杆与模具问题
螺杆磨损导致塑化不均,模具设计不合理(如模套孔径偏差、流道堵塞)引发厚度波动。
材料流动性差异
护套材料(如聚乙烯PE、聚氯乙烯PVC)熔融指数不一致,或添加剂(如阻燃剂、抗老化剂)分布不均,影响挤出稳定性。
工艺参数失控
挤出温度、牵引速度、冷却水温度等参数波动,导致护套局部收缩或膨胀。
收线张力不稳定
收线装置张力过大或过小,使电缆在冷却过程中发生形变,引发厚度偏差。
在线检测缺失
未配备激光测径仪等实时检测设备,无法及时发现并调整厚度异常。
二、关键控制措施
1. 优化挤出设备与模具
螺杆选型:
根据护套材料特性选择专用螺杆(如分离型螺杆),确保塑化均匀,减少熔体温度波动。模具设计:
采用流线型模套,模套孔径比电缆外径大0.5~1.0mm,避免护套与模套摩擦导致厚度不均。
定期清理模具流道,防止杂质堵塞引发局部厚度异常。
设备维护:
每月检查螺杆、机筒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磨损部件;每季度校准模具尺寸,确保孔径精度±0.05mm。
2. 严格材料管理
原料检验:
入厂时检测护套材料的熔融指数(MI)、密度、拉伸强度等指标,确保符合GB/T 8815标准。
同一批次材料需混合均匀,避免因添加剂分层导致流动性差异。
存储条件:
护套材料应存放于干燥、阴凉环境,温度控制在20~30℃,湿度≤60%,防止材料吸湿或老化。
3. 精准控制工艺参数
挤出温度:
分区控制机筒温度(如加料段120~140℃,压缩段160~180℃,均化段180~200℃),确保材料充分塑化且不过热分解。
模头温度比机筒末段低5~10℃,避免护套表面粗糙。
牵引速度:
根据电缆规格设定牵引速度(如35kV电缆通常为5~15m/min),与挤出速度匹配,防止护套拉伸或堆积。冷却水温度:
冷却水温度控制在20~30℃,水流速度≥0.5m/s,确保护套快速定型,减少收缩变形。
4. 稳定收线张力
张力控制:
采用闭环张力控制系统,实时监测并调整收线张力(通常为电缆重量的5%~10%),避免张力波动导致护套厚度变化。导轮维护:
定期检查导轮表面光洁度,更换磨损导轮,减少电缆与导轮的摩擦阻力。
5. 强化在线检测与反馈
激光测径仪:
在挤出机头后安装激光测径仪,实时监测护套直径,厚度偏差超过±10%时自动报警并调整工艺参数。X射线测厚仪:
对关键工序(如高压电缆护套)采用X射线测厚仪,检测护套壁厚分布,生成厚度曲线图供分析。数据记录与分析:
记录挤出温度、牵引速度、厚度数据等参数,建立工艺数据库,通过统计过程控制(SPC)分析厚度波动规律,优化工艺。
三、质量检验与标准依据
检验项目:
外观检查:护套表面应光滑、无气泡、裂纹或杂质,色泽均匀。
厚度测量:沿电缆圆周均匀取6点测量,最小厚度应≥标称厚度的90%(如标称2.5mm,最小≥2.25mm)。
机械性能:拉伸强度≥12MPa,断裂伸长率≥200%(GB/T 2951)。
标准依据:
GB/T 12706《额定电压1kV~3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》。
IEC 60502《Power cables with extruded insulation and their accessories for rated voltages from 1kV up to 30kV》。
四、典型案例与解决方案
案例:某35kV电缆生产中,护套局部厚度偏薄(最小1.8mm,标称2.5mm),导致耐压试验时击穿。
原因分析:
模具流道堵塞,护套材料挤出不均。
冷却水温度过高(35℃),护套定型不良。
整改措施:
清理模具流道,更换磨损模套。
调整冷却水温度至25℃,增加水流速度至0.8m/s。
安装激光测径仪,实时监控厚度并联动调整牵引速度。
效果:护套厚度均匀性提升至±8%,耐压试验通过率100%。
五、持续改进建议
定期培训:对操作人员开展挤出工艺、设备维护培训,提升技能水平。
工艺优化:通过DOE(实验设计)方法,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组合(如温度、速度、张力)。
数字化管理:引入MES系统,实现工艺参数、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,提升质量控制效率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