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kV电缆单相接地故障的查找需结合初步判断、仪器定位、路径验证三个阶段,通过分析故障特征、使用专业设备并结合现场环境排查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及技术要点:
一、初步判断:确认故障性质与范围
判断接地类型
永久性接地:故障点电阻低(通常<1kΩ),保护装置持续动作(如零序保护跳闸)。
间歇性接地:故障点电阻不稳定(如接触不良、树枝触碰),保护装置间歇动作。
弧光接地:高阻接地引发电弧,伴随电压波动和谐波(需通过录波分析)。
方法:查看保护装置动作记录、故障波形(如零序电流突增)。确定故障相别
通过三相电压监测:接地相电压降至接近0,非故障相电压升至线电压(√3倍相电压)。
示例:若A相电压为0,B、C相电压升至10kV(原6kV),则判定为A相接地。
缩小故障范围
分段试送:将电缆线路分成若干段,通过合闸试送定位故障段。
环网柜/开关站排查:检查环网柜内电缆头、避雷器等设备是否放电或烧蚀。
注意:试送前需确认线路无人员作业,避免二次伤害。
二、仪器定位:精准定位故障点
1. 脉冲电流法(行波法)
原理:向电缆注入低压脉冲,记录故障点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时间差,计算故障距离。
设备:行波测距仪(如T-Ranger 3000)。
步骤:
离线状态下,在电缆一端注入脉冲信号。
记录反射波到达时间(Δt),计算故障距离:
1(v为波速,XLPE电缆约160m/μs)
3. 对比设计图纸,初步定位故障点。
适用场景:高阻接地或闪络性故障。
2. 跨步电压法
原理:向电缆施加直流高压,故障点周围土壤产生跨步电压,通过电极测量电压梯度定位。
设备:跨步电压定位仪(如Seba KMT UVG-2)。
步骤:
在电缆路径上间隔1-2米布置电极阵列。
施加直流电压(通常5-10kV),测量电极间电压差。
电压梯度最大处即为故障点。
注意:需在干燥土壤中操作,避免雨水影响测量精度。
3. 声测法(音频感应法)
原理:向电缆施加高压脉冲,故障点放电产生声波,通过声学传感器定位。
设备:声测定位仪(如Megger SFL)。
步骤:
在电缆一端施加高压脉冲(如20kV)。
沿电缆路径移动声学探头,记录放电声波强度。
声波最强处即为故障点。
局限:需离线操作,且故障点需暴露于空气中(如外护套破损)。
4. 红外热成像法
原理:故障点因电阻增大产生局部过热,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温度异常。
设备:红外热像仪(如FLIR T540)。
步骤:
在电缆带电运行时,扫描电缆表面温度分布。
温度异常升高区域(如比周围高5-10℃)可能为故障点。
适用场景:接触不良或过载导致的发热故障。
三、路径验证:结合环境与历史数据
电缆路径复核
对比设计图纸与实际路径,排查施工偏差(如电缆转弯半径不足、埋深过浅)。
工具:电缆路径探测仪(如RD8100)。
环境因素排查
外力破坏:检查电缆路径周边是否有施工、车辆碾压痕迹。
化学腐蚀:检测土壤pH值,酸性土壤(pH<5.5)可能腐蚀铅护套。
生物侵蚀:查找蚁穴、鼠洞等生物活动痕迹。
示例:某化工园区电缆因土壤含氯离子(Cl⁻)超标,导致钢带铠装锈蚀穿孔。历史数据对比
调取SCADA系统历史数据,分析负荷曲线、温度记录是否异常。
查阅预防性试验报告,对比绝缘电阻、局放量等参数变化趋势。
四、典型案例与解决方案
案例1:高阻接地故障
现象:某15kV电缆发生间歇性接地,保护装置频繁动作。
定位:
使用行波测距仪定位故障点距变电站320米。
跨步电压法进一步缩小范围至电缆井内。
处理:发现电缆中间接头制作不良,导致绝缘击穿,重新制作接头后恢复运行。
案例2:外护套破损进水
现象:某沿海变电站电缆绝缘电阻降至500MΩ(初始值2000MΩ)。
定位:
红外热成像发现电缆终端头温度异常(比相邻相高8℃)。
拆解检查发现外护套破损,水分侵入导致绝缘受潮。
处理:修复外护套并做防水处理,绝缘电阻恢复至1800MΩ。
五、安全注意事项
操作前断电:确保电缆完全离线,悬挂“禁止合闸”标识牌。
个人防护:穿戴绝缘手套、护目镜,站在绝缘垫上操作。
设备接地:测试仪器需可靠接地,避免感应电伤人。
天气限制:雷雨、大风天气禁止户外测试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