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力管(如应力控制管或应力疏散管)在电缆终端或接头中起关键作用,其安装位置错误会破坏电场分布、导致绝缘失效,甚至引发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。以下是具体后果及分析:
一、对电场分布的破坏
电场集中与击穿风险
设计原理:应力管通过高介电常数材料(如硅橡胶)或半导电层,均匀电场分布,避免电缆终端或接头处电场集中。
位置错误后果:若应力管安装偏移(如未覆盖电缆屏蔽层断口),断口处电场强度会急剧升高(可达正常值的5-10倍),导致局部放电或绝缘击穿。
案例:某110kV电缆终端因应力管未覆盖屏蔽层断口,运行3个月后发生击穿,故障点电场强度达25kV/mm(设计允许值仅3kV/mm)。
电场畸变与爬电
应力管过长/过短:若应力管长度超出设计范围(如超过电缆外径2倍),电场分布会向邻近区域扩散,引发爬电(沿绝缘表面放电);若过短,则无法完全覆盖高电场区。
实验数据:应力管长度偏差±10%时,电缆终端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40%,击穿电压下降25%。
二、对绝缘性能的影响
绝缘层老化加速
电场集中导致过热:应力管位置错误会使局部电场强度超标,引发绝缘层(如XLPE)局部过热(温度可达120℃以上),加速分子链断裂和交联度下降。
后果:绝缘层机械强度降低,易发生龟裂或穿孔,导致相间短路或对地漏电。
案例:某35kV电缆接头因应力管偏移,运行1年后绝缘层出现裂纹,引发单相接地故障,造成区域停电。
半导电层损伤
应力管与半导电层错位:若应力管未与电缆半导电层紧密贴合,半导电层边缘会因电场集中产生电晕放电,腐蚀半导电材料(如碳黑颗粒脱落),导致接触电阻增大。
后果:接触电阻升高会引发局部过热(温度可达200℃以上),进一步损伤绝缘层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三、对机械性能的危害
应力管脱落或移位
安装位置不当:若应力管未固定在电缆弯曲半径最小处(如肘型终端),电缆受机械应力(如振动、风摆)时,应力管可能脱落或移位。
后果:应力管移位后,电场分布重新失衡,导致绝缘层局部应力集中,引发断裂或击穿。
案例:某10kV电缆终端因应力管固定不牢,在风摆作用下移位,运行2年后绝缘层断裂,造成相间短路。
密封失效
应力管与绝缘层间隙:若应力管安装位置偏离设计轴线,其与电缆绝缘层之间可能形成间隙,导致潮气或水分侵入。
后果:水分会引发水树枝放电(Water Treeing),降低绝缘寿命(水树枝生长速度可达0.1mm/年,导致绝缘击穿时间缩短至5年内)。
四、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
过电压保护失效
应力管与避雷器配合:在高压电缆终端中,应力管需与避雷器协同工作,限制操作过电压。若应力管位置错误,避雷器无法有效吸收过电压能量。
后果:系统操作时(如合闸、分闸),过电压可能超过设备绝缘水平(如1.5倍额定电压),导致设备损坏。
案例:某220kV变电站因电缆终端应力管位置偏差,操作过电压达2.3倍额定电压,引发避雷器爆炸,造成主变跳闸。
监测系统误报
局部放电信号干扰:应力管位置错误会导致局部放电信号异常(如放电脉冲频率升高、幅值增大),干扰在线监测系统(如PD检测仪)判断。
后果:误报可能导致过度检修(如不必要的电缆更换)或漏报(未及时发现真实故障),增加运维成本。
五、典型案例与数据支持
某核电站电缆故障
原因:应力管安装位置偏离设计轴线2mm,导致电场集中于绝缘层边缘。运行5年后,局部放电发展为击穿,造成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停电。
损失: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万美元,修复时间长达3周。
实验对比数据
正确安装:应力管覆盖屏蔽层断口±2mm范围内,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为18kV(额定电压10kV)。
错误安装:应力管偏移5mm,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至8kV,击穿电压从35kV降至15kV。
六、控制措施与建议
安装工艺标准化
定位标记:在电缆上标记应力管安装起始点(如屏蔽层断口处),使用专用模具确保位置精度(偏差≤±1mm)。
分段固定:采用热缩式或冷缩式应力管,通过加热或弹性收缩固定,避免机械松动。
质量检测
X射线检测:对安装后的电缆终端进行X射线透视,检查应力管与屏蔽层、绝缘层的贴合情况。
局部放电测试:施加1.5倍额定电压,持续1小时,局部放电量应≤5pC(国际标准IEC 60502-4)。
运维管理
定期检查:每3年对电缆终端进行红外测温,若应力管区域温度比邻近区域高5℃以上,需重新检查安装位置。
环境控制:在潮湿环境(如电缆沟)中安装应力管时,需同步涂覆防水密封胶,防止潮气侵入。
结论
应力管安装位置错误会直接破坏电场均匀性,导致绝缘老化、机械损伤及系统过电压风险,需通过精准定位、工艺控制及质量检测确保安装合规。核心原则是“设计位置零偏差+过程检测全覆盖+运维监控常态化”,以保障电缆系统长期安全运行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