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kV高压电缆常见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:
一、外护套开裂
问题表现:
户外敷设的电缆长期受日照、雨水侵蚀,外护套易开裂,导致水分侵入,影响绝缘性能。
解决方案:
选型优化:
地下区间:选用低烟、无卤、A类阻燃聚乙烯护套电缆,阻燃性好且燃烧无毒。
地上区间:选用低烟、低卤、B类阻燃聚氯乙烯护套电缆,抗张强度高,开裂风险低。
修复措施:
个别开裂:采用包扎或小范围修复。
多处开裂:更换电缆段,并加强日常巡检。
性能标准:
低卤电缆:燃烧时卤酸气体逸出量≤100mg/g(GB/T 17650.1)。
阻燃性能:满足B类成束电缆垂直燃烧试验(GB/T 18380)。
二、屏蔽层/铠装层电气连接中断
问题表现:
中间接头处屏蔽层或铠装层电气连接断开,导致局部放电、发热甚至击穿。
解决方案:
连接工艺:
使用铜网(带)和恒力弹簧可靠连接,确保接触良好。
焊接地线时,打光铠装焊接区,焊牢每相铜屏蔽层和铠装。
验收标准:
连接处电阻值需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虚接。
三、屏蔽层与铠装层导通
问题表现:
电缆头制作工艺不达标时,收缩可能导致中间接头处屏蔽层和铠装层导通,破坏绝缘。
解决方案:
工艺控制:
电缆头制作时,确保绝缘屏蔽层与应力控制部件、外护套与附件外护套的搭接长度符合要求。
应力管与铜屏蔽层接触长度控制在20-25mm,避免电场分散不足。
应力释放:
电缆出厂前充分释放应力(建议≥20天),敷设后静置24小时以上再制作电缆头。
四、电缆头材料回缩
问题表现:
电缆头制作完成后,材料回缩导致裂口,屏蔽层外露。
解决方案:
预留裕度:
电缆转弯处满足最小弯曲半径(三芯电缆≥15倍外径,单芯电缆≥20倍外径)。
中间头两端各留1m余量,终端头预留1m余量。
刚性固定:
中间头和终端头处采用刚性固定,防止长期受力。
托架设置:
使用电缆中间头托架,避免划伤。
五、超负荷运行与绝缘老化
问题表现:
电流过载或电压过高导致电缆温度升高,加速绝缘老化,甚至击穿。
解决方案:
负载管理:
确保电缆运行电流不超过额定值,避免长时间过载。
温度监控:
安装温度传感器,实时监测电缆导体温度(最高允许90℃,短路时≤250℃)。
散热优化:
电缆敷设时考虑散热空间,避免密集堆放。
六、施工损伤
问题表现:
敷设过程中因拉力过大、摩擦或外力破坏导致电缆保护层受损。
解决方案:
施工规范:
敷设时避免拖地摩擦,使用滑轮或吊车辅助。
转弯处满足最小弯曲半径,防止过度弯曲。
保护措施:
靠近电缆作业时,设置防护板或警示标识。
七、接地方式不合理
问题表现:
单芯电缆屏蔽层感应电势过高,引发安全隐患。
解决方案:
接地策略:
电缆长度≤500m:单端接地。
500m-1000m:中间接地,两端保护接地。
≥1000m:交叉互联接地。
感应电势控制:
确保屏蔽层感应电势≤50V(运行规程要求)。
八、选型与敷设环境不匹配
问题表现:
电缆型号或护套材料与敷设环境(如潮湿、腐蚀、高温)不适应,导致性能下降。
解决方案:
环境适配:
潮湿环境:选用聚乙烯护套电缆,防水性能优异。
腐蚀环境:选用不锈钢铠装或防腐涂层电缆。
机械保护:
直埋电缆:加装混凝土保护板,防止外力破坏。
九、验收与试验不严格
问题表现:
型式试验、出厂试验或现场试验未达标,导致隐患未被发现。
解决方案:
关键试验项目:
机械物理性能试验(如外护套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)。
阻燃性能试验(GB/T 18380)。
局部放电试验(检测绝缘缺陷)。
验收流程:
抽样试验比例不低于10%,型式试验需覆盖全规格。
十、运维管理不足
问题表现:
日常巡检缺失或测试不全面,导致问题恶化。
解决方案:
巡检周期:
关键区域(如隧道、竖井)每月巡检一次,普通区域每季度一次。
测试项目:
红外热成像检测(发现过热点)。
绝缘电阻测试(≥1000MΩ)。
局部放电检测(≤5pC)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