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kV电缆绝缘老化前期通常会出现电气性能下降、物理结构变化、热特性异常及环境关联性征兆,这些征兆可通过预防性试验、在线监测及目视检查发现。以下是具体征兆及分析:
一、电气性能下降
绝缘电阻降低
表现:绝缘电阻值较初始值下降30%以上(如从1000MΩ·km降至700MΩ·km以下)。
原因:绝缘材料内部水分渗透、杂质侵入或化学降解,导致导电通路增加。
检测方法:用2500V兆欧表测量,对比历史数据。
局部放电量增加
表现:在1.5U0(22.5kV)电压下,局放量从≤5pC升至10-20pC。
原因:绝缘内部气隙、裂纹或半导电层缺陷引发局部电场集中。
检测方法:使用振荡波局放测试仪(OWTS)或高频电流传感器(HFCT)。
介质损耗因数(tanδ)增大
表现:tanδ值较初始值上升50%以上(如从0.1%升至0.15%)。
原因:绝缘材料极化损耗增加,反映分子结构劣化。
检测方法:用介质损耗测试仪在工频或变频下测量。
二、物理结构变化
绝缘层外观劣化
表现:绝缘表面出现龟裂、发脆或颜色变深(如从黑色变为棕褐色)。
原因:长期热老化、紫外线照射或化学腐蚀导致聚合物链断裂。
目视检查:重点检查终端头、接头及户外暴露段。
半导电层与绝缘层脱层
表现:半导电层与绝缘层间出现气泡、空隙或剥离痕迹。
原因:粘接剂老化、施工工艺缺陷或热膨胀系数不匹配。
检测方法:用X光机或超声波扫描成像(SAI)检查内部结构。
外护套破损
表现:外护套出现裂纹、穿孔或机械损伤。
风险:水分和化学物质侵入,加速绝缘老化。
目视检查:结合红外热成像排查护套下积水。
三、热特性异常
运行温度升高
表现:电缆表面温度较历史数据上升5-10℃(如从40℃升至50℃)。
原因:绝缘电阻降低导致泄漏电流增加,或接触不良引发局部过热。
检测方法:用红外热成像仪定期监测,重点检查接头和终端头。
热老化速率加快
表现:绝缘材料热延伸试验不合格(如延伸率>150%)。
原因:长期过载运行或散热不良导致热积累。
检测方法:取样进行热老化试验(如135℃×7d后测量机械性能)。
四、环境关联性征兆
附近环境变化
表现:电缆路径周边出现施工、腐蚀性液体泄漏或高温热源。
风险:外力破坏、化学腐蚀或热应力加速绝缘老化。
应对措施:加强巡检,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(如温度、湿度、气体传感器)。
生物侵蚀迹象
表现:电缆表面出现蚁蚀、鼠咬痕迹或真菌生长。
风险:生物活动破坏外护套,导致水分侵入。
预防措施:在电缆路径设置防蚁/鼠屏障,定期喷洒生物抑制剂。
五、历史数据对比
负荷曲线异常
表现:电缆长期接近或超过额定载流量(如持续运行在90%以上)。
风险:过载导致绝缘温度过高,加速热老化。
分析方法:调取SCADA系统历史数据,绘制负荷-温度关联曲线。
预防性试验趋势
表现:绝缘电阻、局放量等参数呈逐年恶化趋势(如3年内下降50%)。
预警:结合数据模型预测剩余寿命,提前安排更换或改造。
六、典型案例参考
案例1:某15kV电缆运行8年后,绝缘电阻从1200MΩ·km降至600MΩ·km,局放量从3pC升至15pC,拆解发现绝缘层内部气隙密集,最终判定为热老化。
案例2:某电缆终端头因半导电层脱层引发局部放电,导致绝缘击穿,事后检查发现施工时半导电层处理不当。
应对建议
加强监测:部署在线局放监测系统,结合红外测温实现实时预警。
优化运行:避免长期过载,调整负荷分配以降低热点温度。
定期试验:按规程开展绝缘电阻、局放、tanδ等预防性试验。
及时处理:对轻微老化征兆(如绝缘电阻下降20%)进行局部修复,对严重老化(如局放量>20pC)实施整体更换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