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场制作电缆头时,温度控制是确保绝缘性能、机械强度和长期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。温度过高会导致绝缘材料老化、收缩或碳化,温度过低则可能引发粘接不牢、应力开裂等问题。以下是温度控制的详细要点及操作建议:
一、温度控制的核心目标
避免绝缘材料热损伤
交联聚乙烯(XLPE)、硅橡胶等绝缘材料在高温下会加速热老化,导致介电强度下降(如XLPE在150℃以上每10℃寿命减半)。
应力控制管(SCR)、热缩套管等附件若过热,可能失去弹性,无法均匀电场。
确保粘接与密封效果
冷缩附件需通过温度触发形状记忆效应,热缩附件需通过加热收缩实现紧密贴合。
密封胶或密封带在适宜温度下才能充分流动并填充间隙,防止潮气侵入。
控制金属部件热膨胀
压接管、接线端子等金属部件加热时可能膨胀,冷却后收缩,需避免因热应力导致接触不良或松动。
二、关键工序的温度控制要点
1. 电缆预处理阶段
绝缘层剥切
使用专用剥切工具(如旋转剥切器),控制进刀深度,防止划伤导体。
剥切后立即用清洁布擦拭绝缘表面,去除金属粉末或杂质(温度过高可能使杂质碳化)。
温度要求:室温(15-30℃)下操作,避免高温导致绝缘层软化变形。
操作要点:
导体压接
选用与导体截面积匹配的压接模,分两次压接(首次压接高度为模腔深度的80%,二次压接至100%)。
压接后检查接触电阻(应≤同长度导体电阻的1.1倍),并用红外测温仪确认无过热点。
温度要求:压接钳头温度需≤120℃(避免导体氧化)。
操作要点:
2. 附件安装阶段
热缩附件加热
套管收缩后内径应比电缆外径小10%-15%,确保紧密贴合。
观察套管表面无气泡、褶皱或焦痕(如有需切除重做)。
推荐使用热风枪(可调温型),避免明火(温度不可控,易烧焦材料)。
加热时沿套管轴向均匀移动,距离套管表面20-30mm,防止局部过热。
交联聚乙烯热缩套管:120-150℃(具体参考产品说明书)。
硅橡胶热缩管:180-200℃(需快速通过软化点,避免长期高温)。
温度范围:
加热工具:
收缩标准:
冷缩附件安装
抽拉支撑芯绳时速度均匀(建议0.5-1m/min),防止应力集中导致开裂。
安装后检查冷缩管与电缆接触面是否完全贴合,无间隙。
冷缩管通过弹性体记忆效应收缩,安装前需确认环境温度≥5℃(低温可能导致收缩不足)。
若环境温度过低,可用红外灯局部加热(温度≤40℃),避免直接烘烤。
温度触发:
操作要点:
密封处理
在电缆终端头根部用密封带缠绕成“三指”形状,填充电缆与附件间的间隙,防止潮气沿导体轴向渗透。
硅橡胶密封胶:施工温度5-40℃,固化时间24h(温度每升高10℃,固化时间缩短一半)。
自粘性密封带:缠绕时拉伸率控制在50%-70%,温度过低需用热风枪辅助软化(温度≤60℃)。
密封胶/带使用:
三指密封法:
3. 固化与检测阶段
固化温度控制
室温硫化型需保持湿度>60%(可喷水雾加速),高温硫化型需在80-120℃下保持2-4h。
混合后初凝时间需控制在30-60min(温度25℃时),可通过调节固化剂比例调整。
固化过程中环境温度需稳定(±5℃)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应力开裂。
环氧树脂浇注:
硅橡胶硫化:
温度检测方法
红外测温仪:实时监测加热部位温度,避免超温。
热电偶:对关键部位(如压接管、应力锥)嵌入热电偶,记录温度曲线。
示温贴片:在电缆头表面粘贴可逆示温贴(如50℃、80℃变色贴),辅助判断温度分布。
三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1. 热缩套管收缩后起泡
原因: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不均匀,导致内部气体膨胀。
解决方案:
降低热风枪温度至120℃,缓慢加热(每分钟升温10℃)。
加热前用针在套管表面扎小孔排气(孔径≤0.5mm)。
2. 冷缩管收缩不足
原因:环境温度过低或支撑芯绳抽拉过快。
解决方案:
用红外灯局部加热至10℃以上,再缓慢抽拉芯绳。
改用低温型冷缩附件(适用温度-40℃至+70℃)。
3. 密封胶不固化
原因:施工温度过低或固化剂比例错误。
解决方案:
将电缆头移至恒温箱(25℃)加速固化。
重新配制密封胶,严格按说明书比例混合。
四、标准与规范参考
国际标准
IEC 60502-4:规定电缆终端头制作时,热缩套管加热温度需在产品额定温度±10℃范围内。
IEEE 48:要求冷缩附件安装环境温度不低于5℃,否则需采取辅助加热措施。
国内标准
GB/T 11017.3:明确电缆头制作时,导体压接后接触电阻需≤同长度导体电阻的1.1倍。
DL/T 593:规定密封处理后,电缆头需通过0.5MPa气压试验(保持24h无泄漏)。
五、实操建议
工具准备
配备可调温热风枪(如Steinel HL1910E,温度范围50-650℃)、红外测温仪(如Fluke 568)、数字温度计。
准备温度记录表,记录关键工序温度及时间。
环境控制
在冬季或低温环境施工时,搭建临时加热棚(温度≥10℃)。
夏季高温时,避免在阳光直射下操作,防止材料软化。
人员培训
操作人员需通过温度控制专项培训,熟悉不同附件的加热参数。
定期进行实操考核,确保温度控制精度在±5℃以内。
结论
现场制作电缆头时,温度控制需贯穿预处理、附件安装、固化检测全流程。核心原则是“适宜温度+均匀加热+实时监测”,通过严格遵循标准参数、使用专业工具、加强环境管控,可有效避免因温度失控导致的绝缘失效、密封不良等问题,确保电缆头长期运行可靠性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