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7kV电缆通道数字化管理可通过构建多源数据标准化体系、部署智能监控装置、应用数字化移交与运维技术、推进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、强化数据安全与权限管控等核心措施实现,具体如下:
一、构建标准化数据资源库
数据标准化与入库
规范电缆通道竣工数据入库流程,对管线成果点表进行坐标转换、格式统一,建立覆盖管线走向、工井坐标、设备参数等要素的全域数据库。
例如,通过GIS平台整合电缆路径、接头位置、工井结构等数据,实现空间拓扑关系可视化,为智能巡检和应急抢修提供动态支撑。
数据质量管控
采用“二级检查制度”(施工单位自检+专业复测),对数据准确性进行全程抽检,确保图实一致。
建立数据动态维护机制,实时更新电缆异动信息(如新增接头、路径变更),避免数据滞后导致管理盲区。
二、部署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
多维度监测网络
视频监控:在电缆通道关键节点部署高清摄像头,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,实时监测外力破坏、非法入侵等风险。
传感器网络:安装局放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水位传感器等,监测电缆本体及通道环境状态,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监控平台。
RFID技术:在电缆井、接头处埋设RFID标签,实现设备身份识别和快速定位。例如,国网宁海供电公司通过RFID技术完成10千伏电缆井挂牌,提升线路查找效率。
智能预警与闭环管理
融合视频告警与隐患台账,通过空间分析技术识别“应录未录”隐患(如监控范围内未登记的施工点),自动推送至运维部门处置。
针对施工盲区,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定位需补装监控的点位,实现“应装未装”预警,推动外破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防。
三、推进数字化移交与运维
全生命周期管理
数字化移交:在设计阶段建立三维模型,施工阶段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异动数据,运维阶段实现数据动态更新。例如,某电网公司通过数字化移交功能模块,推进主配网工程资料从规划态向运行态转变。
精益化运维:依托巡检抢修功能模块,实现“数据支撑业务、业务更新数据”的闭环管理。例如,国网慈溪供电公司通过手持APP一键拍照锁定井内剖面方向,结合扫码完成电缆身份识别,大幅提升运维效率。
移动终端应用
开发电缆管理APP,支持现场数据采集、隐患上报、任务派发等功能,实现运维人员与监控平台的实时交互。例如,苏州供电公司通过APP实现巡检数据实时上传,支撑全面设备状态管控。
四、应用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
三维可视化
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电缆通道结构,支持白天/黑夜模式切换与自动巡航,无需人工到现场即可查看设备细节。例如,某电网公司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全景可视化。
数字孪生分析
结合GIS地图和KPI驾驶舱,展示电缆负载率、温度、缺陷隐患等指标,实现一图全览和智能预警。例如,通过分析某区域线路负载率超过80%的情况,提前采取扩容措施避免故障。
五、强化数据安全与权限管控
数据安全防护
采用签名验签和会话密钥技术,确保RFID标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。例如,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通过加密通信方式,保障电缆电子标签数据不被篡改。
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,防止因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。
权限分级管理
根据部门职责分配数据访问权限,例如运维部门可查看实时监测数据,设计部门仅能访问规划资料,确保数据使用合规性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