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kV电缆受潮后,若未及时干燥处理,可能导致绝缘性能下降、击穿风险增加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以下是针对15kV电缆受潮的干燥处理方法及关键要点:
一、干燥前评估
受潮程度判断
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(15kV电缆绝缘电阻应≥1000MΩ/km)。
通过局部放电检测或介损测试判断内部受潮情况。
轻微受潮:仅护套或外层绝缘层吸潮,未渗透至主绝缘。
严重受潮:水分已渗入主绝缘层(如XLPE绝缘),可能伴随绝缘电阻下降。
检测方法:
安全风险评估
若电缆已出现击穿、局部放电或绝缘老化迹象,需优先更换而非干燥处理。
干燥前需切断电源,并悬挂“禁止合闸”警示牌。
二、干燥处理方法
方法1:热风循环干燥
适用场景:轻微受潮或整体干燥。
操作步骤:
短电缆(≤50m):2~4小时。
长电缆(>50m):6~12小时(需分段干燥)。
护套层干燥:60℃~80℃(避免护套材料变形)。
主绝缘层干燥:70℃~90℃(XLPE绝缘耐温可达90℃)。
设备准备:使用工业热风枪(温度可调)或热风循环干燥箱。
温度控制:
时间控制:
通风要求:保持干燥环境通风,避免湿度积聚。
注意事项:
定期翻动电缆,确保受热均匀。
使用红外测温仪监控温度,防止局部过热。
方法2:真空干燥
适用场景:严重受潮或内部进水。
操作步骤:
真空度保持稳定,避免频繁抽气/放气导致温度波动。
预加热阶段:50℃~60℃(持续1~2小时,蒸发表面水分)。
真空干燥阶段:70℃~80℃(持续4~6小时)。
设备准备:真空干燥箱(真空度≤-0.095MPa)。
温度控制:
压力控制:
冷却阶段:干燥后缓慢恢复常压,防止绝缘层应力损伤。
注意事项:
真空干燥需专业设备,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装备。
干燥后需立即密封保存,避免二次受潮。
方法3:红外线加热干燥
适用场景:局部受潮或修复后干燥。
操作步骤:
护套层:50℃~70℃。
主绝缘层:60℃~80℃。
设备准备:红外线加热灯(波长800~1000nm)。
距离控制:加热灯与电缆表面距离保持30~50cm。
温度控制:
时间控制:每米电缆加热10~15分钟,分段进行。
注意事项:
避免长时间聚焦同一部位,防止绝缘层碳化。
加热后需自然冷却,不可用冷水急冷。
方法4:化学除湿剂辅助干燥
适用场景:端头受潮或无法整体加热的电缆。
操作步骤:
端头处理:剥开电缆端头,露出主绝缘层。
填充除湿剂:使用无水氯化钙、硅胶颗粒等填充电缆端部。
密封保存:用热缩管或密封胶封堵端头,放置24~48小时。
注意事项:
除湿剂需定期更换,直至绝缘电阻恢复。
操作时需佩戴手套,避免皮肤接触化学物质。
三、干燥后检测
绝缘电阻测试:使用2500V兆欧表测量,15kV电缆绝缘电阻应≥1000MΩ/km。
直流耐压试验:施加35kV直流电压,持续15分钟,无击穿或闪络。
局部放电检测:通过超声波或特高频检测仪,确认无局部放电信号。
外观检查:护套无鼓包、开裂,端头密封良好。
四、预防措施
存储环境:电缆应存放于干燥、通风的库房,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。
敷设保护:直埋电缆需铺设沙垫层,上方覆盖保护板,防止地下水渗透。
端头密封:未使用的电缆端头需用热缩管或密封胶封堵,并定期检查。
定期检测:对运行中的电缆每1~3年进行绝缘电阻测试,及时发现受潮隐患。
五、常见问题处理
干燥后绝缘电阻仍低:
可能内部存在深层水分,需延长干燥时间或采用真空干燥。
检查电缆是否有机械损伤,导致水分持续渗入。
干燥过程中护套变形:
降低加热温度,缩短单次加热时间。
改用分段加热或红外线加热,避免局部过热。
干燥后电缆击穿:
立即停止使用,检查击穿点是否因干燥不彻底或内部缺陷导致。
对击穿段进行截除或修复,重新干燥处理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