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kV电缆受潮后绝缘电阻提升方法及分析:
一、检测与评估
兆欧表检测:使用2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,若读数低于标准值(如100MΩ/km),需进一步排查受潮点。
红外测温定位:受潮部位因漏电流发热,温度可能比正常部位高5-10℃,可通过红外热像仪快速定位。
外观检查:观察电缆表面是否有水渍、霉斑、破损或接头密封失效等迹象。
二、处理措施
(一)轻微受潮处理
适用场景:绝缘电阻降至100-500MΩ/km,且未出现机械损伤或老化。
方法:
烘干处理:将电缆置于50-60℃环境中烘干48小时以上,使绝缘电阻回升至100MΩ以上(仅限PVC等热稳定性较好的绝缘)。
密封修复:对电缆端头、接头等部位进行密封处理,防止潮气再次侵入。
(二)严重受潮处理
适用场景:绝缘电阻低于100MΩ/km,或出现接头密封失效、护套破损等情况。
方法:
冷缩式防水接头:适用于直埋或潮湿环境,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。
热缩式接头:需配合密封胶使用,确保接头部位无缝隙。
截断受潮段:在受潮部位两侧各截断1-2米电缆,确保切除所有受潮部分。
重新制作接头:
整段更换电缆:若绝缘层整体老化(如XLPE出现水树),必须更换整段电缆,避免安全隐患。
三、预防措施
施工规范:
电缆敷设时避免在潮湿环境(如积水电缆沟、雨天)作业,若必须施工,需对电缆端头进行密封保护。
电缆头制作时,确保清洁无杂质,避免水汽或异物残留。
机械牵引时控制力度,防止外护套或钢铠被刮坏。
材料选择:
选用质量过硬的电缆及附件,确保绝缘层无气泡、针孔,外护套耐磨损、抗老化。
电缆附件(如终端头、中间接头)需采用耐老化材质,防止长期冷热交替后开裂。
环境控制:
地下电缆沟、电缆井需设置排水系统,避免长期积水。
在潮湿地区或沿海地区,电缆终端需加装防雨罩,减少湿度侵入。
定期维护:
定期开展电缆绝缘电阻测试、局部放电检测,尽早发现受潮隐患。
对运行年限较长的电缆,增加巡检频次,重点检查接头密封性和护套完整性。
四、注意事项
安全第一:处理前切断电缆电源,悬挂警示牌,使用绝缘工具。
专业操作:严重受潮电缆的处理需由具备资质的电工或厂家技术人员完成。
记录归档:详细记录受潮位置、处理方法、测试结果,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