裸铜绞线生产中的冷却环节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,直接影响铜线的机械性能、电性能和表面质量。冷却不足会导致铜线氧化、晶粒粗大、抗拉强度下降;冷却过度则可能引发内应力、脆性增加或表面裂纹。以下从冷却原理、各工序冷却要求、冷却方式与设备、冷却介质选择、质量控制及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:
一、冷却的核心原理
冷却的本质是通过控制铜线与冷却介质的热交换速率,实现以下目标:
温度梯度控制:
铜线从高温(如退火温度400-600℃)降至室温时,需避免温度骤变(ΔT/Δt≤50℃/s),防止内应力积累导致断裂。相变控制:
退火过程中,铜线需经历再结晶(400-500℃),冷却速率需适中以形成均匀细小的晶粒(ASTM晶粒度≥6级),提升抗拉强度和延伸率。氧化抑制:
冷却介质需隔绝氧气,防止铜线表面氧化(如生成Cu₂O,导致电阻率升高10%-20%)。
二、各工序冷却要求
1. 拉丝工序冷却:控制变形热
冷却目标:
将拉丝模出口铜线温度从约150-200℃降至≤60℃,避免高温导致润滑剂碳化(碳化后摩擦系数上升30%-50%,引发单丝断裂)。
确保铜线抗拉强度均匀性≤±5%(如目标值392MPa,实际值需在372-412MPa之间)。
关键控制措施:
定期检测拉丝液pH值(目标值8-9)和浓度(3%-5%),避免酸性或低浓度导致冷却效率下降;
每班过滤拉丝液(过滤精度≤10μm),去除铜粉和杂质。
在拉丝模出口安装红外测温仪(精度±1℃),实时监测铜线温度;
当温度超标(如>60℃)时,自动增加喷淋流量或降低拉丝速度(如从15m/s降至14m/s)。
喷淋冷却:在拉丝模出口安装喷嘴,喷淋拉丝液(含5%-10%脂肪酸酯润滑剂),流量5-10L/min,压力0.2-0.5MPa;
浸没冷却:将铜线浸入拉丝液槽(深度≥50mm),通过循环泵(流量20-30L/min)保持液温≤40℃。
冷却方式:
温度监测:
润滑剂管理:
2. 退火工序冷却:控制再结晶与氧化
冷却目标:
将退火炉出口铜线温度从400-600℃降至≤100℃,同时抑制氧化(表面氧化层厚度≤0.5μm);
确保退火后单丝延伸率≥25%(软态)或15%-20%(半硬态),晶粒度均匀(ASTM 6-8级)。
关键控制措施:
气冷时,氮气/氩气需经过分子筛过滤(去除水分和氧气);
水冷时,去离子水需添加抗氧化剂(如苯并三唑,浓度0.1%-0.5%)。
通过调节气体流量(气冷)或水流速度(水冷)控制冷却速率(如从500℃降至100℃需≥5s);
采用分段冷却:先以20℃/s速率降至300℃,再以5℃/s速率降至100℃,避免晶粒异常长大。
气冷:在退火炉出口安装风冷装置(风速3-5m/s),通入高纯氮气(N₂纯度≥99.99%)或氩气(Ar纯度≥99.999%),氧含量≤10ppm;
水冷:将铜线浸入去离子水槽(电导率≤5μS/cm),水温20-30℃,浸没时间1-2s;
油冷:适用于高速生产(线速度>20m/s),采用合成酯类冷却油(闪点>200℃),油温40-50℃。
冷却方式:
冷却速率控制:
氧化防护:
3. 绞线工序冷却:控制热收缩与应力
冷却目标:
将绞线压模出口温度从80-100℃降至≤40℃,避免热收缩导致绞线直径膨胀(偏差>±1%)或松散;
确保绞线节距稳定性(偏差≤±2%,如标称节距50mm,实际值需在49-51mm之间)。
关键控制措施:
绞线冷却后需经过应力释放装置(如张力松弛轮),消除内应力;
应力释放轮表面镀硬铬(硬度HRC≥60),减少摩擦对绞线表面的损伤。
在绞线压模出口安装红外测温仪,实时监测温度;
当温度超标(如>40℃)时,自动降低绞线速度(如从15m/s降至14m/s)或增加风量。
自然冷却:在绞线机出口安装导轮组,延长铜线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(≥3s),利用自然对流散热;
强制风冷:在导轮组上方安装风机(风速1-2m/s),加速热量散失。
冷却方式:
温度监测:
应力释放:
三、冷却方式与设备选型
1. 冷却方式对比
| 冷却方式 | 适用工序 | 冷却速率 | 成本 | 氧化风险 | 适用线速度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喷淋冷却 | 拉丝 | 中等 | 低 | 低 | ≤15m/s |
| 浸没冷却 | 拉丝 | 高 | 中 | 低 | ≤10m/s |
| 气冷 | 退火 | 中等 | 高 | 极低 | ≤30m/s |
| 水冷 | 退火 | 高 | 中 | 低 | ≤20m/s |
| 油冷 | 退火 | 极高 | 高 | 极低 | ≤50m/s |
| 自然冷却 | 绞线 | 低 | 低 | 无 | ≤25m/s |
| 强制风冷 | 绞线 | 中等 | 中 | 无 | ≤30m/s |
2. 关键设备
喷淋冷却装置:
喷嘴类型:扇形喷嘴(覆盖宽度≥50mm),流量可调(5-20L/min);
材质:316L不锈钢(耐腐蚀),喷嘴寿命≥5000小时。
气冷装置:
气体分配器:环形或扁平设计,确保气流均匀覆盖铜线;
氮气/氩气纯度检测仪:实时监测氧含量(精度±1ppm)。
水冷槽:
材质:304不锈钢(厚度≥3mm),带保温层(减少热量散失);
循环系统:泵流量≥50L/min,过滤器精度≤5μm。
应力释放装置:
张力松弛轮:表面粗糙度Ra≤0.4μm,直径≥200mm;
驱动电机:变频控制(转速0-100rpm),响应时间≤0.1s。
四、冷却介质选择与管理
1. 冷却介质要求
拉丝液:
成分:基础油(70%-80%)+ 脂肪酸酯(10%-20%)+ 防锈剂(5%-10%);
性能:粘度(40℃)20-50mm²/s,闪点>150℃,倾点<-10℃。
去离子水:
电导率≤5μS/cm,pH值7-8,硬度≤0.5mg/L(以CaCO₃计);
需定期更换(每班1次)或循环过滤(过滤精度≤1μm)。
合成酯类冷却油:
成分:多元醇酯(90%)+ 抗氧化剂(5%)+ 抗磨剂(5%);
性能:粘度(40℃)10-20mm²/s,倾点<-20℃,氧化安定性(100h)≤0.1mgKOH/g。
2. 介质管理要点
拉丝液:
每班检测浓度(折射仪)和pH值(试纸),浓度不足时补充原液,pH值异常时添加调整剂;
每2周更换一次拉丝液,旧液需经过滤(精度≤5μm)后回收利用。
去离子水:
每周检测电导率和硬度,超标时更换树脂柱(离子交换树脂);
水冷槽需加盖密封,防止灰尘落入。
冷却油:
每班检测粘度(旋转粘度计)和酸值(滴定法),粘度变化>10%或酸值>0.2mgKOH/g时更换新油;
油冷系统需配备油温控制器(目标值40-50℃),避免油温过高导致氧化。
五、冷却质量控制与检测
1. 在线检测
温度监测:
在拉丝模出口、退火炉出口、绞线压模出口安装红外测温仪,实时显示温度曲线;
超差报警: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(如±10℃)时,触发声光报警并自动停机。
氧化层检测:
在退火炉出口安装在线椭偏仪(精度±0.1nm),实时监测氧化层厚度;
当氧化层厚度>0.5μm时,自动增加氮气流量或降低退火温度。
直径检测:
在绞线机出口安装激光测径仪(精度±0.5μm),每100mm测量一次直径;
当直径偏差>±1%时,自动调整冷却速率或绞线张力。
2. 离线验证
机械性能测试:
每批次取样测试抗拉强度(GB/T 228.1-2010)和延伸率(GB/T 228.1-2010),验证冷却效果;
例如:抗拉强度偏差≤±5%,延伸率偏差≤±3%。
电性能测试:
每班测量绞线直流电阻(GB/T 3048.4-2007),计算20℃时电阻率;
电阻率偏差≤±2%,确保冷却未引发晶粒粗大导致电阻升高。
微观结构分析:
每季度取样进行金相检测(ASTM E112-13),观察晶粒度;
晶粒度需符合设计要求(如ASTM 6-8级),避免因冷却不当导致晶粒异常。
六、行业标准与案例
1. 国家标准要求
GB/T 3956-2008:
规定裸铜绞线20℃时直流电阻率≤0.017241Ω·mm²/m,冷却需确保电阻率波动≤±2%。
GB/T 4909.3-2009:
要求退火后单丝抗拉强度偏差≤±5%,需通过精准冷却控制实现。
IEC 60228-2004:
规定铜线表面氧化层厚度≤0.5μm,冷却介质需满足纯度要求(如氮气氧含量≤10ppm)。
2. 企业应用案例
远东电缆:
拉丝工序采用喷淋+浸没复合冷却,铜线温度从180℃降至50℃,单丝断裂率降低至0.1%以下;
退火工序采用气冷+水冷分段冷却,氧化层厚度≤0.3μm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5%。
亨通光电:
绞线工序采用强制风冷+应力释放装置,绞线直径偏差≤±0.5%,节距稳定性≤±1%;
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冷却参数,年节约能源成本约150万元。
总结
裸铜绞线生产的冷却要求需遵循“拉丝控温防氧化、退火控速保性能、绞线控热保尺寸”原则,通过设备选型(如高精度红外测温仪)、工艺优化(如分段冷却)、介质管理(如定期更换拉丝液)实现。企业应建立冷却控制SOP(标准作业程序),例如:
拉丝工序:铜线温度≤60℃,每2小时点检;
退火工序:冷却速率分段控制,每月校准气体纯度;
绞线工序:直径偏差≤±1%,每班测量3次。
通过精细化冷却管理,可显著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,降低不良率(目标≤0.5%)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