裸铜绞线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要求需从原材料制备、拉丝、退火、绞线、辅助工序及综合能效管理等多个环节综合考量,同时需符合国家或行业节能标准。以下是具体能耗要求及优化方向:
一、主要生产环节能耗分析
原材料制备(电解铜)
电解铜综合能耗:≤350kgce/t(标准煤当量,依据《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》)。
电耗:约2800-3200kWh/t(直流电耗,占电解总能耗的85%以上)。
能耗占比:约占总能耗的60%-70%(电解铜生产是铜加工产业链中能耗最高的环节)。
关键指标:
优化方向:采用低温电解技术、余热回收系统,提高电流效率(目标≥96%)。
拉丝工序
采用多道次连续拉丝机,减少中间退火次数。
使用高效润滑剂,降低摩擦系数(目标≤0.05)。
单线拉丝电耗:约50-80kWh/t(视线径和拉伸道次而定)。
水耗:循环冷却水系统能耗约5-10kWh/t。
拉伸变形:通过模具压缩使铜杆变细,需克服金属变形抗力。
润滑冷却:循环润滑系统消耗电能。
能耗来源:
典型能耗:
优化方向:
退火工序
采用感应加热或激光退火技术,提高热效率(目标≥85%)。
回收退火余热(如预热润滑油或冷却水)。
连续退火电耗:约120-180kWh/t(视线径和退火速度而定)。
气体消耗:约5-10m³/t(氮气)。
电阻加热:通过电流使铜线升温至400-600℃以消除内应力。
保护气体:氮气或惰性气体消耗电能(如制氮机能耗约0.3kWh/m³)。
能耗来源:
典型能耗:
优化方向:
绞线工序
选用变频调速绞线机,匹配负载需求。
改用电动张力控制系统,减少空压机使用。
绞线机电耗:约30-50kWh/t(视线径和绞合层数而定)。
空压机能耗:若采用气动张力控制,约10-20kWh/t。
绞合驱动:电机带动绞笼旋转,消耗电能。
张力控制:收线张力调节系统能耗。
能耗来源:
典型能耗:
优化方向:
辅助工序
包装与运输:约5-10kWh/t(含缠绕、搬运等)。
厂房照明与通风:约15-20kWh/t(视车间面积和照明效率而定)。
二、综合能耗指标
单位产品能耗
电解铜:65%-70%
拉丝+退火:20%-25%
绞线+辅助:5%-10%
国内先进水平:裸铜绞线综合能耗≤450kgce/t(含电解铜生产)。
国际标杆:部分欧洲企业通过再生铜利用和绿电采购,综合能耗可低至380kgce/t。
分项占比:
能效对标
限制值:≤520kgce/t
准入值:≤480kgce/t
先进值:≤430kgce/t
参照《铜及铜合金加工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》(GB 21250-2014):
三、节能技术路径
工艺优化
短流程生产:减少中间环节(如直接使用连铸连轧铜杆,省去部分拉丝道次)。
低温退火:将退火温度从600℃降至450℃,可降低电耗15%-20%。
设备升级
高效电机:采用IE3/IE4级电机,替换传统IE1电机,节能5%-10%。
余热回收:退火炉烟气余热用于预热润滑油或生活热水,热回收率≥60%。
能源管理
智能控制系统:通过PLC实时监测各工序能耗,自动调整参数(如退火温度、绞线速度)。
绿电替代:增加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比例(目标≥30%用电量来自绿电)。
循环经济
再生铜利用:使用废铜替代电解铜,可降低总能耗40%-60%(再生铜生产能耗约150kgce/t)。
铜屑回收:拉丝工序产生的铜屑通过熔炼再生,回收率≥98%。
四、政策与标准要求
国家层面
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要求:铜加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0%以上。
《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(2021年版)》明确:铜压延加工(含绞线)能效标杆水平为430kgce/t,基准水平为520kgce/t。
地方层面
江苏省《铜及铜合金加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实施方案》提出:到2025年,全省裸铜绞线生产企业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,30%以上达到标杆水平。
五、案例参考
江西铜业:通过采用连续退火炉和余热回收系统,单位产品能耗从480kgce/t降至420kgce/t。
海亮股份: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后,拉丝工序电耗下降12%,年节约电费超500万元。
总结
裸铜绞线生产能耗要求需以综合能耗≤450kgce/t为标杆,通过工艺优化、设备升级、能源管理和循环经济四方面协同降耗。企业应结合自身产能规模和技术条件,制定分阶段节能目标,并定期开展能效对标和审计,确保符合国家及地方政策要求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