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蔽层接地线连接不牢会导致电磁干扰泄漏、信号失真甚至设备损坏,需从连接工艺、材料选择和环境控制三方面综合解决。以下是具体处理方案:
一、连接不牢的常见原因
机械松动
螺母未拧紧、弹簧垫圈失效或压接钳压力不足,导致接触面压力不足。
振动环境(如电机、轨道交通)中,长期震动使连接件逐渐松脱。
材料腐蚀
接地线或端子表面氧化、镀层脱落,形成高电阻接触层。
不同金属(如铜与铝)直接接触,产生电化学腐蚀。
工艺缺陷
压接管内壁与线芯不匹配,导致接触面积不足。
焊接时温度过高或时间过短,形成虚焊或冷焊。
设计问题
接地线截面积过小,无法承载故障电流。
端子与电缆屏蔽层材质不兼容(如铝屏蔽层配铜端子)。
二、处理步骤与解决方案
1. 紧固连接件
重新拧紧:
使用扭矩扳手按标准值紧固螺母(如M8螺栓扭矩需达15-20N·m)。
添加防松胶(如乐泰243)或弹簧垫圈,防止振动松脱。
压接修复:
切除压接不良部分,用专用压接钳重新压接(如六角压接管)。
压接后拉力测试:接地线拉脱力需≥电缆额定拉力的50%。
2. 清洁与防腐处理
表面处理:
用砂纸或钢丝刷清除氧化层,直至露出金属光泽。
对铝制端子,可用磷酸溶液(5%-10%)钝化处理,形成保护膜。
涂覆导电膏:
在接触面涂抹含锌粉的导电膏(如Dow Corning 4),降低接触电阻。
避免使用普通润滑脂,其绝缘性可能阻碍电流传导。
3. 更换不合格部件
端子选型:
屏蔽层为铝时,选用铝或铝合金端子,避免铜铝直接接触。
必须跨材质连接时,采用双金属垫片或涂覆导电膏过渡。
接地线升级:
芯线≤120mm²时,接地线≥16mm²;
芯线>150mm²时,接地线≥25mm²。
按电缆芯线截面积匹配接地线:
高频场景优先选用银镀层接地线,提升导电性。
4. 改进安装工艺
焊接优化:
铜质接地线采用氩弧焊,铝质采用摩擦焊,避免气孔和裂纹。
焊接后用X射线检测焊缝质量,确保无虚焊。
压接质量控制:
压接管内径与线芯直径差≤0.1mm,压接后截面变形率≥20%。
使用压接模具时,确保模具与线径匹配,避免压接过度或不足。
5. 环境防护升级
密封处理:
端子连接处缠绕防水胶带(如3M 33+),外层套热缩管(收缩比2:1)。
对户外设备,加装不锈钢防护盒,填充硅胶密封。
排水设计:
端子安装位置倾斜5°-10°,避免积水。
在端子下方铺设碎石层,增强排水能力。
三、预防性措施
定期检查:
每季度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连接点温度,异常升温(>环境温度10℃)表明接触不良。
每年测量接地电阻,确保≤2Ω(通用标准)。
材质升级:
对腐蚀环境,选用316L不锈钢端子或钛合金接地线。
对高频设备,采用银镀层端子以兼顾导电性和耐蚀性。
标准化作业:
制定SOP(标准作业程序),明确压接扭矩、焊接参数和清洁步骤。
培训安装人员使用专业工具(如液压压接钳、扭矩扳手)。
振动隔离:
在振动设备附近加装橡胶减震垫,减少连接件松动风险。
对长距离接地线,采用并联布置,分散振动应力。
四、典型案例
工业机器人屏蔽电缆接地松动:
问题:振动导致压接螺母松脱,接地电阻升至15Ω,引发信号干扰。
处理:改用防松螺母+导电膏,并加装橡胶减震垫,接地电阻降至0.3Ω。
沿海变电站接地端子腐蚀:
问题:铜端子连接铝屏蔽层,1年内腐蚀穿孔。
处理:更换为铝制端子并涂覆导电膏,安装防水罩,5年后无腐蚀。
数据中心高频电缆虚接:
问题:银镀层接地线压接不良,GHz信号衰减达20dB。
处理:重新压接并采用六角压接管,信号衰减降至2dB以内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