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绞线的绞合张力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的关键环节,其核心在于通过设备参数调整、工艺优化和实时监测实现张力的精准管理。若张力不均,会导致机械性能下降、电气性能劣化及加工缺陷等问题。以下从控制方法、影响因素、问题后果及解决方案四方面展开分析:
一、绞合张力的控制方法
1. 设备参数调节
放线架张力控制:
初始张力:通常设为绞线额定拉断力(RTS)的1%~3%(如10mm²铜绞线,RTS≈5000N,初始张力50~150N);
张力衰减率:随绞线长度增加,张力需按0.5%~1%/100m线性衰减,补偿摩擦损耗。
原理:通过磁粉制动器或伺服电机调节放线阻力,确保各单线张力一致。
参数:
绞笼转速匹配:
关键公式:绞合节距 ,其中 为绞笼直径, 为主轴转速, 为牵引轮转速。
控制要点:保持 恒定(误差≤0.5%),避免因转速波动导致张力突变。
牵引轮张力闭环控制:
传感器:采用应变片式或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牵引轮张力;
执行器:伺服电机通过PID算法调整牵引速度,响应时间≤50ms;
反馈频率:≥100Hz,确保动态张力波动≤±2%。
系统组成:
2. 工艺优化
润滑处理:
干式润滑:喷涂二硫化钼(MoS₂)粉末,μ可降至0.05~0.1;
湿式润滑:使用硅基润滑脂,μ降至0.03~0.08,但需定期清理残渣。
目的:减少单线与导轮间的摩擦系数(μ),降低张力损耗。
方案:
预成型模具设计:
压缩比:模具出口截面积/入口截面积=0.85~0.95;
过渡角:≥120°,避免单线刮伤。
作用:通过模具孔型优化(如螺旋形、锥形)使单线均匀变形,减少局部应力集中。
参数:
温度补偿:
环境控制:车间温度稳定在20℃±5℃;
在线补偿: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测绞线温度,自动调整牵引速度(温度每升1℃,速度降低0.1%)。
影响:铜的线膨胀系数为16.5×10⁻⁶/℃,温度每升高10℃,绞线长度增加0.165%,导致张力下降。
方案:
3. 实时监测与调整
张力分布测试:
工具:使用三向张力传感器(X/Y/Z轴)在绞笼出口、牵引轮入口、收线盘入口三处监测。
标准:各点张力偏差≤±5%,否则需调整放线架制动扭矩或牵引轮速度。
数据追溯系统:
功能:记录每批次绞线的张力曲线(时间-张力图),分析波动规律。
案例:某电缆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,每日8:00~10:00因设备预热导致张力波动大,优化后将该时段张力标准差从8N降至3N。
二、张力不均的典型问题及后果
1. 机械性能劣化
单线断裂:
机理:张力过大区域单线伸长率超过极限(铜的断裂伸长率≈25%),导致颈缩断裂。
案例:某光伏电缆生产中,因牵引轮张力波动大(±15%),导致0.5mm单线断裂率从0.2%升至1.5%。
绞线松弛:
表现:张力过小区段绞线节距变大,股间接触压力降低,易发生微动磨损。
影响:在动态载荷下(如机器人电缆),磨损量增加3~5倍,寿命缩短60%~80%。
结构变形:
螺旋扭曲:张力不均导致绞线沿轴向扭转,影响与连接器的配合;
直径超差:张力过大区域直径缩小,过小区段膨胀,导致绝缘层偏心。
类型:
标准:按GB/T 4909.2-2009,绞线直径偏差应≤±1%d(d为标称直径)。
2. 电气性能下降
电阻增加:
张力过大区域单线变细,截面积减小;
张力过小区段股间接触不良,接触电阻上升。
机理:
数据:某实验显示,张力偏差从±5%增至±15%时,绞线电阻率上升8%~12%。
电场畸变:
场景:高压电缆(如110kV及以上)中,张力不均导致股间间隙不均,局部电场强度升高。
后果:易引发电晕放电(电晕起始电压降低20%~30%),加速绝缘老化。
屏蔽效能降低:
问题:在屏蔽电缆中,张力不均使铜丝编织密度下降(如从90%降至75%),屏蔽衰减增加10~15dB。
3. 加工缺陷
绝缘层偏心:
原因:绞线直径波动导致挤塑机头压力不均,绝缘层厚度偏差超标(如从±0.1mm增至±0.3mm)。
风险:偏心度>15%时,电缆局部击穿电压降低40%~50%。
收线盘乱层:
表现:张力不均使绞线在收线盘上排列不整齐,形成“蛇形”或“塔形”堆叠。
后果:后续放线时易卡线,导致生产中断或绞线刮伤。
端头松散:
场景:张力过小区段在切断后易散股,影响与连接器的压接质量。
标准:按IEC 60228,切断后绞线端头应保持完整,单线位移≤1mm。
三、解决方案与案例
1. 设备升级
智能张力控制器:
功能:集成传感器、执行器和算法,实现张力自动补偿。
效果:某企业采用后,张力波动从±8%降至±2%,产品合格率提升25%。
恒张力放线架:
主动式: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放线盘,响应速度≤10ms;
被动式:采用磁粉制动器+张力臂,结构简单但精度较低(±5%)。
类型:
选择建议:高速生产线(>50m/min)优先选主动式。
2. 工艺改进
分段张力控制:
方案:将绞线分为放线段、绞合段、牵引段,各段独立设置张力目标值。
案例:某特高压电缆厂采用三段式控制后,绞线直径标准差从0.08mm降至0.03mm。
预应力处理:
方法:在绞合前对单线施加5%~10%RTS的预拉伸,消除内部残余应力。
效果:预处理后绞线张力稳定性提升40%,单线断裂率降低70%。
3. 人员培训与标准制定
操作规范:
每日开机前进行张力校准(使用标准砝码验证传感器精度);
每2小时记录一次张力数据,异常时立即停机调整。
质量追溯:
建立张力-性能数据库,分析张力波动与产品失效的关联性;
对关键客户产品实施“一缆一档”管理,记录全流程张力参数。
四、总结与建议
核心原则:绞合张力控制需遵循“动态平衡”理念,即根据绞线规格、速度和环境实时调整参数。
技术趋势:
结合AI算法实现张力预测控制(如LSTM神经网络模型);
开发无传感器张力监测技术(基于电机电流或振动信号反演)。
典型案例:
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高压线束:通过六西格玛方法优化张力控制,将电阻波动从±1.5%降至±0.5%,满足800V平台要求;
国家电网特高压导线:采用激光跟踪仪在线监测绞线直径,结合张力闭环控制,使直径标准差≤0.02mm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