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蔽层接地线截面积的确定需综合考虑故障电流容量、电缆导体截面积、工程规范及实际应用场景,核心原则是确保在短路等极端工况下,接地线能安全承载故障电流而不发生过热或损坏。以下是具体确定方法及依据:
一、核心确定方法
按电缆导体截面积比例选取
通用规范:屏蔽层接地线截面积通常不小于电缆每相导体截面积的1/2,但最小不应小于25mm²(高压电缆或大截面导体场景)。
中低压电缆实践:对于电压等级较低、导体截面积较小的中低压电缆,铜屏蔽层接地线常采用最小标注值16mm²。例如,三芯铠装交联电缆的铜屏蔽层接地线截面通常选16mm²,既满足机械强度要求,又符合经济性原则。
根据故障电流容量计算
公式法:通过短路电流热稳定计算确定最小截面积。例如,IEC60949-1988标准规定,当短路持续时间与导体截面积比小于0.1s/mm²时,采用绝热法计算允许短路电流:
其中,$I_k$为允许短路电流,$S$为金属屏蔽截面积,$t$为短路持续时间,$K$为载流材料常数,$\theta_f$为允许最高温度,$\theta_i$为起始温度,$\beta$为电阻温度系数倒数。通过反推可确定$S$的最小值。
工程简化:部分规范直接给出推荐值,如DL401-1991《高压电缆选用导则》规定,6-10kV电缆金属屏蔽层最小截面积为25mm²,35kV为35mm²,110kV为75mm²,220kV为95mm²。
参考工程规范与标准
GB 50217-2018《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》:明确三芯铠装交联电缆铜屏蔽层接地线截面要求,结合工程实践,16mm²为中低压电缆常见选择。
GB/T12706.3-2008:对高压电缆金属屏蔽层截面积提出具体要求,如26/35kV 500mm²及以上电缆,若用户对接地故障电流有特殊要求,可采用疏绕铜丝+反向铜带结构,并通过短路容量反算截面积。
二、关键影响因素
故障电流大小
短路电流越大,接地线需承载的电流越大,截面积需相应增大。例如,110kV电缆单相短路电流可达17kA,流过每相金属屏蔽层的电流为5.67kA,需通过热稳定计算确定截面积(如120mm²)。
电缆导体截面积
导体截面积越大,屏蔽层接地线截面积通常按比例增大。例如,导体截面积为70mm²及以下时,屏蔽层接地线可选16mm²;导体截面积为185mm²及以上时,可选35mm²。
工程应用场景
高压电缆:需考虑单相接地或两相接地故障,截面积需满足热稳定要求,通常较大(如75-150mm²)。
中低压电缆:以机械强度和经济性为主,16mm²为常见选择。
特殊环境:如潮湿、腐蚀性环境,需选用耐候性更好的材质或增大截面积。
三、实际应用建议
优先遵循规范:根据电缆电压等级、导体截面积及工程规范,直接选用推荐值(如16mm²、25mm²等)。
复杂场景计算:对高压或特殊需求电缆,通过短路电流热稳定计算确定截面积,确保安全余量。
安装与维护:
保证接地线与土壤良好接触,减小接地电阻。
长距离接地线采用并联方式,确保整条接地线截面积符合要求。
定期检查接地线状态,防止腐蚀或机械损伤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