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屏蔽层剥削不当会对电缆的电气性能、机械强度及长期运行可靠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以下从电气性能劣化、机械损伤、热失控风险、施工安全隐患及长期运行故障五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后果及具体表现:
一、电气性能劣化
电场分布畸变,引发局部放电
案例:某220kV高压电缆因屏蔽层剥削后末端呈直角,运行3年后发生局部放电,导致绝缘层碳化击穿。
后果:局部放电(PD)会逐步侵蚀绝缘层,引发绝缘击穿。实验表明,电场畸变超过20%时,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40%,绝缘寿命缩短至原设计的1/10。
屏蔽层断裂:半导体屏蔽层剥削时若残留毛刺、台阶或过度削薄,会导致电场在缺陷处集中,形成局部高电场区(电场强度可达正常值的3-5倍)。
屏蔽层不连续:剥削后屏蔽层末端未做圆滑过渡处理,会形成“电场尖端”,加速绝缘老化。
绝缘电阻下降,泄漏电流增加
标准要求:高压电缆绝缘电阻应≥5000MΩ(20℃时),若因屏蔽层剥削不当导致电阻低于标准值,需重新处理。
半导体残留污染:剥削时若未彻底清洁,半导体颗粒可能附着在绝缘层表面,形成导电通道,导致绝缘电阻下降(从≥1000MΩ降至<100MΩ)。
潮气侵入:剥削后屏蔽层与绝缘层间隙未密封,潮气可能沿缝隙渗入,进一步降低绝缘性能。
二、机械损伤与应力集中
屏蔽层边缘应力集中
改进方法:采用45°斜剥工艺,使屏蔽层边缘呈圆滑过渡,降低应力集中。
数据:屏蔽层厚度通常为0.5-1.0mm,剥削深度偏差应控制在±0.1mm以内,否则应力集中系数可达正常值的5倍。
剥削深度超差:若剥削过深(超过屏蔽层厚度20%),会损伤下方绝缘层;若剥削不足,残留屏蔽层可能刺破绝缘层。
剥削角度不当:垂直剥削会导致屏蔽层边缘呈锐角,在电缆弯曲时易产生裂纹或脱落。
电缆弯曲耐受性下降
实验:在弯曲半径为10D(D为电缆直径)的条件下,未粘合处理的屏蔽层在50次弯曲后即出现脱落,而粘合处理后可耐受200次弯曲。
屏蔽层与绝缘层剥离:剥削后若未做粘合处理,电缆弯曲时屏蔽层与绝缘层可能发生相对滑动,导致屏蔽层翘起或断裂。
三、热失控风险
屏蔽层发热加剧
后果:在额定电流下,接触电阻增加10倍会导致发热量增加100倍,可能引燃附近可燃物。
接触电阻增加:剥削不当导致屏蔽层与导体或绝缘层接触不良,会增大接触电阻(从<0.1mΩ升至>1mΩ),引发局部过热。
涡流损耗增加:屏蔽层断裂或间隙过大会破坏电磁屏蔽效果,导致导体周围产生涡流,进一步加剧发热。
绝缘材料热老化
数据:温度每升高10℃,绝缘材料寿命缩短50%。若局部温度达120℃,绝缘寿命可能从30年降至不足5年。
温度超标:屏蔽层剥削不当引发的局部过热可能使绝缘层温度超过允许值(如XLPE绝缘长期运行温度≤90℃)。
四、施工安全隐患
工具操作风险
安全建议:采用专用剥削工具(如旋转式剥线器),并佩戴防护手套。
刀片划伤:使用普通美工刀剥削半导体屏蔽层时,刀片可能滑脱划伤操作人员或损坏电缆其他结构(如金属护套)。
静电放电:剥削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燃易燃气体(如电缆附近存在挥发性溶剂),需在防爆环境中操作。
废弃物处理不当
处理措施:施工区域应配备吸尘装置,废弃物按危险废物处理。
半导体粉尘污染:剥削产生的半导体粉尘若未及时清理,可能被操作人员吸入,引发呼吸道疾病。
五、长期运行故障
接头失效
案例:某110kV电缆接头因屏蔽层剥削长度不足,运行2年后发生接头爆炸,导致全站停电。
屏蔽层与接头不匹配:剥削后屏蔽层尺寸与压接管或冷缩接头不匹配,会导致接头密封不良或电场分布异常。
应力锥移位:剥削后屏蔽层末端未做应力锥处理,或应力锥安装位置偏差,会引发电场集中,导致接头击穿。
系统可靠性下降
故障率攀升:据统计,因屏蔽层剥削不当导致的电缆故障占比达15%-20%,远高于其他原因(如外力破坏、绝缘老化)。
维护成本增加:屏蔽层剥削问题需返工处理,平均每处返工成本为原施工成本的3-5倍。
解决方案与最佳实践
工艺控制
分层剥削:采用“三步法”剥削(先环切,再纵剖,最后剥离),避免一次性剥削过深。
圆滑过渡:剥削后用砂纸(≥800目)打磨屏蔽层末端,使其呈圆弧形(半径≥5mm)。
清洁处理:剥削后立即用无水酒精清洁绝缘层表面,去除半导体残留。
工具选择
专用剥削器:使用带限位装置的旋转式剥线器,确保剥削深度精确(误差≤0.05mm)。
激光剥削:对超高压电缆(如500kV),可采用激光剥削技术,实现无接触、高精度加工。
质量检测
电场分布测试:使用局部放电检测仪(PD detector)验证剥削后电场分布均匀性。
尺寸测量:用千分尺测量剥削深度,用投影仪检查边缘圆滑度。
绝缘电阻测试:剥削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,确保≥5000MΩ(20℃时)。
人员培训
技能认证:要求操作人员通过电缆剥削专项培训,持证上岗。
实操考核:定期进行剥削工艺考核,不合格者禁止独立操作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