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护钢丝承载电缆需兼顾机械结构稳定性、电气性能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,通过系统化预防措施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故障风险。以下是具体维护要点及操作建议:
一、日常巡检:及时发现潜在隐患
1. 外观检查(每日/每周)
检查内容:
外护套:观察是否有破损、开裂、鼓包或烧焦痕迹(如因雷击、短路导致);
钢丝承载层:检查钢丝是否断裂、锈蚀、松动或间距异常(如因长期振动导致疲劳断裂);
悬挂装置:确认金具(如U型环、耐张线夹)、绝缘子是否断裂、位移或腐蚀(如海上环境导致盐雾腐蚀);
终端接头:检查接头是否松动、过热(如变色、熔化)或渗油(如充油电缆)。
操作建议:
使用望远镜或无人机辅助检查高空电缆;
记录破损位置及尺寸,优先处理直径>5mm的破损点。
案例:某风电场电缆因风偏摩擦导致外护套破损,巡检人员通过望远镜发现后,及时用绝缘胶带临时修复,避免钢丝暴露引发接地故障。
2. 运行参数监测(实时/定期)
监测内容:
温度:正常值<70℃(导体温度),异常升高可能因过载或接触不良;
电流:额定值±10%,长期超载会加速绝缘老化;
局部放电:正常值<5pC,超标可能预示绝缘击穿风险;
张力:钢丝承载层张力应符合设计值(如±5%),异常波动可能因金具松动或钢丝断裂。
工具推荐:
红外热像仪(如FLIR T1020)检测温度分布;
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(DTS)实时监测整条电缆温度;
局部放电检测仪(如OMICRON MPD 600)捕捉放电信号。
案例:某变电站电缆因接头松动导致局部过热(温度达120℃),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到异常后,立即停运检修,避免火灾事故。
二、定期维护:预防性修复与加固
1. 清洁与防腐(每半年/一年)
清洁对象:
外护套:清除灰尘、油污或盐分(尤其沿海地区);
钢丝承载层:去除锈蚀(如使用钢丝刷或砂纸打磨);
金具:清理表面污垢,确保导电良好。
防腐措施:
钢丝:涂刷防锈漆(如环氧富锌漆)或热镀锌处理;
金具:喷涂导电防腐涂料(如锌基合金涂层);
绝缘子:定期清洗并涂抹RTV防污闪涂料。
案例:某海上风电场电缆钢丝因盐雾腐蚀断裂,通过定期涂刷防锈漆,将钢丝寿命从5年延长至15年。
2. 紧固与调整(每年/每两年)
紧固对象:
终端接头螺栓:扭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(如M16螺栓扭矩为80-100N·m);
悬挂装置金具:检查U型环、耐张线夹是否松动;
钢丝承载层张力:通过液压张力机调整至设计值。
调整内容:
电缆弧垂:根据环境温度修正弧垂值(如高温时放松,低温时收紧);
间距:确保钢丝间距均匀(如±5mm),避免局部应力集中。
案例:某山区电缆因弧垂过大导致风偏摩擦,通过调整张力机将弧垂减小至设计值,故障率降低80%。
3. 绝缘性能测试(每3-5年)
测试项目:
绝缘电阻:使用兆欧表(如5000V档)测量,正常值>1000MΩ;
直流耐压:施加2.5倍额定电压(如10kV电缆施加25kV)持续15分钟,无击穿为合格;
介质损耗因数:使用西林电桥测量,正常值<0.005(20℃时)。
操作建议:
测试前充分放电(>5分钟),避免残余电荷影响结果;
记录测试数据并对比历史值,趋势性下降需警惕绝缘老化。
案例:某城市地下电缆因绝缘老化导致击穿,通过定期介质损耗测试提前发现异常,更换电缆后恢复供电。
三、特殊场景维护:针对性应对环境挑战
1. 海洋环境(海上风电、跨海输电)
维护重点:
防腐蚀:钢丝采用热镀锌+涂层复合防护,金具使用316L不锈钢;
防锚击:在航道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或安装防锚装置(如浮标、锚链);
防生物附着:定期清理藤壶、藻类等生物(如使用高压水枪冲洗)。
案例:某海上风电场电缆因藤壶附着导致外护套破损,通过安装超声波防生物装置,减少清洁频率并延长电缆寿命。
2. 高寒地区(极地、高山)
维护重点:
防低温脆化:选用耐低温材料(如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,脆化温度<-40℃);
防冰雪堆积:安装融冰装置(如电热带)或采用防冰涂层(如硅橡胶涂层);
防机械损伤:增加电缆埋深(如从1.2米增至1.8米)或加装保护套管。
案例:某高山电缆因冰雪堆积导致弧垂过大,通过安装电热带融冰后,弧垂恢复至设计值,避免断裂风险。
3. 化学腐蚀环境(化工厂、矿山)
维护重点:
防化学侵蚀:外护套选用耐腐蚀材料(如聚氯乙烯PVC或氯磺化聚乙烯CSPE);
防泄漏监测:安装气体传感器(如检测H₂S、SO₂浓度)或分布式光纤传感器(DTS)监测温度异常;
定期更换:根据腐蚀速率制定更换周期(如每5年更换一次外护套)。
案例:某化工厂电缆因H₂S腐蚀导致绝缘击穿,通过改用CSPE外护套并安装气体传感器,故障率降低90%。
四、维护流程优化建议
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:
集成巡检数据、测试报告、故障记录,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;
通过AI算法预测故障风险(如基于温度、局部放电数据的剩余寿命评估)。
培训专业化团队:
掌握高压电缆、海洋电缆等特殊场景的维护技术;
定期进行应急演练(如火灾、断裂事故处理)。
采用无损检测技术:
超声波检测(UT)评估钢丝内部缺陷;
X射线检测(RT)检查接头焊接质量;
激光扫描(LiDAR)测量电缆三维形变。
总结
钢丝承载电缆的维护需遵循“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原则:
日常巡检:通过外观检查和参数监测,1小时内发现隐患;
定期维护:通过清洁、紧固、测试,3-5年内预防性修复;
特殊场景:针对海洋、高寒、化学环境制定专项方案;
流程优化: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维护效率,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案例:某跨海电缆通过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,将巡检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,故障率从每年2次降至0.5次,维护成本降低30%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