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耐火电缆外径超出公差范围时,需从生产过程控制、原材料检验、成品检测与处理三个环节综合处理,确保电缆质量符合标准。以下是具体解决方案:
一、生产过程控制
调整挤塑工艺参数
温度控制:检查挤塑机各区温度设置,若温度过高导致材料流动性过强,可能使外径增大;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材料流动性不足,外径偏小。根据材料特性调整温度,确保挤塑过程稳定。
螺杆转速:螺杆转速过快可能导致材料挤出量过大,外径超标;转速过慢则可能使外径偏小。通过试验确定最佳转速,并保持稳定。
牵引速度:牵引速度与挤塑速度需匹配。若牵引速度过慢,电缆在模具中停留时间过长,可能导致外径增大;牵引速度过快则可能使外径偏小。调整牵引速度至合适范围。
优化模具设计
模具尺寸:检查模具内径是否与电缆设计外径匹配。若模具内径过大,可能导致电缆外径超标;内径过小则可能使外径偏小。根据电缆规格更换合适模具。
模具磨损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模具内径磨损,影响电缆外径。定期检查模具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或修复。
控制冷却效果
冷却水温度:冷却水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电缆冷却不充分,外径增大;温度过低则可能使电缆收缩过快,外径偏小。调整冷却水温度至合适范围(通常为20℃~30℃)。
冷却水流量:冷却水流量不足可能导致电缆冷却不均匀,外径波动。确保冷却水流量充足,并保持稳定。
二、原材料检验与管理
检查绝缘与护套材料
材料规格:确认使用的绝缘与护套材料厚度、密度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若材料厚度过大,可能导致电缆外径超标。
材料质量:检查材料是否存在杂质、气泡等缺陷,这些缺陷可能影响电缆外径的均匀性。对不合格材料进行退换货处理。
控制导体尺寸
导体直径:检查导体直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若导体直径过大,可能导致电缆整体外径超标。对导体进行复检,确保尺寸合格。
导体绞合:检查导体绞合是否紧密、均匀。若绞合松散,可能导致电缆外径波动。调整绞合工艺,确保导体绞合质量。
三、成品检测与处理
加强外径检测
检测频率: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外径检测频率,如每100米检测一次,及时发现外径超标问题。
检测方法:使用卡尺、激光测径仪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,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。
分类处理超差电缆
轻微超差:若外径超标在允许范围内(如±5%),可标记为“降级使用”,用于对尺寸要求不高的场合。
严重超差:若外径超标超出允许范围,需进行返工处理。通过剥除护套、重新挤塑等工艺调整外径至合格范围。
报废处理:对无法返工或返工后仍不合格的电缆,进行报废处理,避免流入市场。
记录与分析
记录数据:详细记录外径超标电缆的生产批次、时间、原因等信息,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。
分析原因:定期对外径超标问题进行统计分析,找出主要原因(如工艺参数不当、模具磨损等),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