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蔽控制电缆的屏蔽层国际标准对比主要体现在屏蔽结构、覆盖率、接地方式及抗干扰性能等方面,不同标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了差异化要求,具体如下:
一、屏蔽结构与覆盖率
单层屏蔽
GB 12972.6-91:编织层覆盖率70%~95%,适用于额定电压3.6/6kV的电缆。
EN 50283:编织层覆盖率70%~90%,适用于额定电压0.6/1kV的电缆。
结构:通常采用编织铜丝或铝箔作为屏蔽层。
覆盖率:
屏蔽效果:单层编织屏蔽的屏蔽效果约为-50dB,适用于1GHz以下的频率场景(如工业控制信号传输)。
双层屏蔽
EN 50282:编织层覆盖率90%~95%,适用于额定电压3.6/6kV的电缆。
IEC 37.90:编织层覆盖率70%~95%,适用于额定电压3.6/6kV的电缆。
结构:由两层编织层或铝箔+铜丝编织复合构成。
覆盖率:
屏蔽效果:双层屏蔽的屏蔽效果为-75dB~-85dB,典型应用可达6GHz(如数据中心高速信号传输)。
多层屏蔽
结构:三层屏蔽由两层编织屏蔽中间加一层箔状屏蔽组成,或第一层采用缠绕铜带。
屏蔽效果:可达到-90dB~-100dB,适用于高频干扰环境(如5G基站、射频设备)。
EN50117标准:定义了屏蔽效能等级,最高等级为class a++,要求屏蔽衰减>105dB(30-1000MHz)、>95dB(1000-2000MHz)、>85dB(2000-3000MHz)。
二、接地方式与抗干扰性能
单端接地
适用场景:避免波长远大于电缆长度的频率干扰,适合长度较短的线路(如车间内短距离控制信号传输)。
标准要求:屏蔽层仅在一端接地,另一端悬空,防止形成环流干扰。
双端接地
屏蔽层两端接地,且接地电阻≤4Ω(如EN 50288标准)。
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、外屏蔽分别采用一点、两点接地(如IEC 61914标准)。
适用场景:防止感应电压产生,适合长度较长的线路(如跨车间控制电缆)。
标准要求:
特殊接地要求
三、国际标准对比总结
| 标准 | 适用场景 | 屏蔽结构要求 | 屏蔽效果指标 | 接地方式要求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GB 12972.6 | 额定电压3.6/6kV电缆 | 编织层覆盖率70%~95% | - | 未明确规定接地方式 |
| EN 50283 | 额定电压0.6/1kV电缆 | 编织层覆盖率70%~90% | - | 未明确规定接地方式 |
| EN 50282 | 额定电压3.6/6kV电缆 | 编织层覆盖率90%~95% | - | 未明确规定接地方式 |
| IEC 37.90 | 额定电压3.6/6kV电缆 | 编织层覆盖率70%~95% | - | 未明确规定接地方式 |
| EN50117 | 高频通信电缆(如5G基站) | 四层屏蔽结构 | class a++:>105dB(30-1000MHz) | 双端接地,接地电阻≤4Ω |
| IEC 61914 | 工业自动化系统 | 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 | - | 内屏蔽一点接地,外屏蔽两点接地 |
四、行业应用建议
低频干扰环境(如工业控制信号传输):
优先选择单层屏蔽电缆(如KVVP型),采用单端接地方式,降低成本并满足基本抗干扰需求。
高频干扰环境(如数据中心、射频设备):
选择双层或三层屏蔽电缆(如LIYCY型),采用双端接地方式,确保屏蔽衰减≥85dB(1GHz以上)。
高低频混合干扰环境(如变频器、电机控制):
选择复合式总屏蔽电缆,内屏蔽一点接地,外屏蔽两点接地,避免环流干扰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