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桥架中合理排列平行电缆是减少发热、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。通过优化电缆布局、控制填充率、增强散热及抑制电磁干扰(EMI),可显著降低温升并延长电缆寿命。以下是具体技术方案及实施要点:
一、电缆排列的核心原则
1. 控制桥架填充率
标准要求:
IEC 60364-5-52:桥架填充率≤50%(动力电缆)或≤60%(控制/信号电缆);
GB 50217-2018:动力电缆填充率≤40%,控制电缆≤50%;
案例:某数据中心桥架填充率从60%降至40%,温升从45℃降至32℃,绝缘老化速率减缓60%。
填充率计算:
示例:桥架内径200 mm×100 mm(截面积20,000 mm²),敷设4根70 mm²铜电缆(单根截面积70×7=490 mm²),填充率:
2. 避免电缆紧密堆积
最小间距要求:
动力电缆:并列电缆中心间距≥2倍电缆外径(D);
控制/信号电缆:中心间距≥1倍D;
案例:4根16 mm²电缆并列固定时,间距从10 mm增至32 mm(2D),温升降低8℃。
二、分场景的电缆排列方式
1. 动力电缆排列
单层排列(推荐):
适用场景:桥架高度≥2倍电缆外径(如25 mm²电缆,桥架高度≥50 mm);
优势:散热面积最大化,温升比双层排列低10%~15%;
案例:某工厂电机馈线采用单层排列,桥架高度80 mm(32 mm²电缆,D=18 mm),实测温升35℃(双层排列时为42℃)。
双层排列(需强制通风):
层间加装隔板(厚度≥1 mm,材质为镀锌钢板或铝合金);
隔板间距≥1.5倍桥架高度;
配置轴流风机(风量≥500 m³/h,风速≥1 m/s);
适用场景:空间受限时(如竖井内);
要求:
案例:高层建筑竖井内双层排列电缆,加装风机后温升从50℃降至40℃。
2. 动力与控制/信号电缆混合排列
分层敷设:
层间间距≥300 mm(无屏蔽时);
使用金属隔板时,间距可缩短至100 mm;
原则:动力电缆在上层,控制/信号电缆在下层;
间距要求:
案例:某石化装置区桥架内动力电缆与4-20 mA信号线分层敷设,间距150 mm(加隔板),信号噪声从±5%降至±0.3%。
分槽敷设:
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分别敷设在不同桥架;
桥架间距≥500 mm;
适用场景:电磁干扰敏感系统(如DCS、PLC);
要求:
案例:核电站控制室桥架分槽敷设,信号误动作率降低90%。
三、散热增强技术
1. 桥架材质与表面处理
高导热材质:
选用铝合金桥架(导热系数237 W/(m·K)),比钢制桥架(50 W/(m·K))散热效率高4倍;
案例:某数据中心采用铝合金桥架,电缆温升比钢制桥架低6℃。
表面处理:
桥架外表面喷涂黑色辐射涂层(发射率≥0.9),增强辐射散热;
案例:风电场桥架喷涂辐射涂层后,温升降低3℃。
2. 强制通风设计
自然通风优化:
桥架侧面开孔率≥30%(孔径5~10 mm,间距50 mm);
案例:某工厂桥架开孔后,自然对流散热效率提升20%。
机械通风系统:
风量计算:
风机选型:
- **示例**:100 kW电缆损耗,允许温升10℃,需风量:
布置方式:
进风口位于桥架底部,出风口在顶部;
风速控制在1~3 m/s(避免电缆振动);
案例:某钢铁厂桥架配置风机后,电缆载流量提升15%。
四、电磁干扰(EMI)控制对发热的影响
1. 动力电缆的涡流损耗抑制
三相电缆三角形排列:
原理:三相电流矢量和为零,减少磁场叠加;
案例:某工厂电机馈线采用三角形排列,涡流损耗降低70%,温升从45℃降至38℃。
单芯电缆交叉换位:
适用场景:长距离单芯电缆敷设(如10 kV以上);
方法:每100 m交换一次相位(A→B→C→A);
案例:某输变电工程单芯电缆交叉换位后,环流损耗从5%降至0.5%。
2. 信号电缆的噪声抑制
屏蔽层接地优化:
双端接地:适用于低频信号(<1 MHz),接地电阻≤0.1 Ω;
单端接地:适用于高频信号(>1 MHz),避免地环路干扰;
案例:某汽车厂CAN总线采用双端接地屏蔽线,噪声从±5%降至±0.3%。
滤波器安装:
在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接口处加装EMI滤波器(插入损耗≥40 dB @ 1 MHz);
案例:某数据中心在UPS输出端加装滤波器后,信号误码率从10⁻⁴降至10⁻⁶。
五、行业标准与规范要求
1. 国际标准(IEC)
IEC 60364-5-52:
桥架填充率≤50%(动力电缆),≤60%(控制电缆);
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间距≥300 mm(无屏蔽时)。
IEC 60287-3-1:
单芯电缆交叉换位间距≤100 m;
屏蔽信号电缆接地电阻≤0.1 Ω。
2. 国家标准(GB)
GB 50217-2018:
GB 50303-2015:
爆炸危险区域桥架需采用防爆结构(如Ex d隔爆型);
防爆桥架内电缆固定间距≤0.8 m。
3. 行业规范(如石油化工、轨道交通)
SH/T 3019-2016(石油化工):
防爆区域桥架需加装盖板,盖板间隙≤5 mm;
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分层敷设,间距≥150 mm(加隔板)。
TB/T 3049-2015(轨道交通):
车辆内桥架需承受10 g振动加速度;
电缆固定间距≤0.5 m,并采用防松脱夹具。
六、设计验证与测试方法
1. 热循环测试
工具:环境试验箱(如ESPEC SH-641);
方法:
在-20℃~+80℃间循环100次,每次保温2 h;
电缆绝缘无开裂、桥架无变形为合格(GB 50217附录E)。
2. 电磁兼容测试
工具:近场探头(如HIOKI 3196)+示波器;
方法:
监测信号线上的噪声电压(峰峰值);
若噪声>1%信号幅度(如4-20 mA信号噪声>0.16 mA),需调整排列方式或加强屏蔽。
3. 载流量测试
工具:大电流发生器(如Chroma 63200);
方法:
施加1.5倍额定电流(如400 A电缆施加600 A),持续1 h;
温升≤允许值(如铜电缆允许温升60℃)为合格(IEC 60228)。
七、典型行业应用案例
1. 石油化工行业
场景:防爆区域内桥架敷设。
解决方案:
采用镀锌钢板桥架(厚度≥2 mm),加装盖板;
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分层敷设,间距150 mm(加隔板);
桥架填充率≤40%;
结果:通过AQ 3009防爆认证,10年内未发生爆炸事故。
2. 数据中心行业
场景:高密度布线桥架。
解决方案:
选用铝合金桥架(导热系数237 W/(m·K));
桥架侧面开孔率30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