裸铜绞线生产过程中的润滑要求极为严格,需兼顾降低摩擦、控制温度、防止氧化、保证表面质量等多重目标。润滑不当会导致断丝、表面缺陷、设备磨损等问题,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以下从润滑的核心作用、关键要求、润滑剂类型及选择、应用工艺及优化方向四方面展开分析:
一、润滑的核心作用
降低摩擦与磨损
模具磨损加速:模具寿命缩短 50%~80%,增加换模频率和成本。
铜线表面划伤:摩擦生热使铜线软化,易被模具边缘刮伤,形成“拉丝纹”,影响导电性能。
铜线与模具(如拉丝模、绞线模)接触时,摩擦系数需控制在 0.05~0.2 之间。若润滑不足,摩擦系数可能升至 0.5以上,导致:
控制温度与防止氧化
冷却作用:通过蒸发吸热或热传导降低温度,防止铜线氧化(氧化亚铜Cu₂O会显著增加接触电阻)。
抗氧化性:部分润滑剂含抗氧化添加剂(如苯并三唑),可在铜表面形成保护膜,抑制氧化。
拉丝过程中,摩擦生热可使铜线温度升至 150~250℃。润滑剂需具备:
清洁与防锈
润滑剂需清洗铜线表面的杂质(如铜粉、灰尘),防止其在模具处堆积导致断丝。
短期防锈功能可避免铜线在存储或运输中生锈(尤其适用于高湿度环境)。
二、润滑的关键要求
1. 摩擦系数控制
目标值:拉丝工序摩擦系数 ≤0.15,绞线工序 ≤0.1。
实现方式:
使用含极压添加剂(如硫化脂肪、氯化石蜡)的润滑剂,可在高压下形成化学吸附膜,降低摩擦。
控制润滑剂粘度:粘度过高(如>100cSt)会导致流动性差,粘度过低(如<10cSt)则无法形成稳定油膜。
2. 温度适应性
高温稳定性:拉丝模具出口温度可达 200~300℃,润滑剂需在此温度下不分解、不碳化。
矿物油基润滑剂在 180℃ 以上易氧化结焦,而合成酯类(如聚α烯烃PAO)可耐受 250℃ 以上高温。
低温流动性:冬季生产时,润滑剂需保持良好流动性(倾点≤-20℃),避免堵塞喷嘴。
3. 与铜的兼容性
化学稳定性:润滑剂不得与铜发生化学反应(如腐蚀或催化氧化)。
含硫润滑剂可能腐蚀铜表面,需控制硫含量≤ 0.5%。
含氯润滑剂虽摩擦系数低,但可能形成氯化亚铜(CuCl),导致接触电阻升高,需谨慎使用。
残留物控制:润滑剂燃烧后残留物(灰分)应≤ 0.01%,避免影响铜线导电性。
4. 环保与安全性
低挥发性: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)含量需≤ 50g/L,减少车间空气污染和火灾风险。
生物降解性:易生物降解润滑剂(如植物油基)可降低废水处理成本,符合RoHS、REACH等环保法规。
操作安全性:润滑剂闪点需≥ 150℃,避免高温下自燃。
三、润滑剂类型及选择
1. 矿物油基润滑剂
成分:以精制矿物油为基础油,添加硫化脂肪、氯化石蜡等极压添加剂。
特点:
优点:成本低(约 2000~5000元/吨)、润滑性能中等。
缺点:高温易氧化结焦(适用温度≤180℃)、生物降解性差。
适用场景:普通电力电缆铜线拉丝(速度≤15米/秒)。
2. 合成酯类润滑剂
成分:以聚α烯烃(PAO)、酯类油(如偏苯三酸酯)为基础油,添加纳米颗粒(如二硫化钼)增强极压性能。
特点:
优点:耐高温(≥250℃)、氧化稳定性好、生物降解率高(≥60%)。
缺点:成本较高(约 10000~20000元/吨)。
适用场景:高速拉丝(速度≥20米/秒)、高频信号电缆(如5G基站射频电缆)。
3. 水基润滑剂
成分:以水为分散介质,添加脂肪酸皂、聚乙二醇等乳化剂,形成水包油型乳液。
特点:
优点:冷却效果好(比热容是油的2倍)、成本低(约 3000~8000元/吨)、易清洗。
缺点:润滑性较差(摩擦系数≥0.2)、易滋生细菌(需添加防腐剂)。
适用场景:低速拉丝(速度≤5米/秒)、绞线工序(需配合少量油基润滑剂补强)。
4. 固体润滑剂
成分:以石墨、二硫化钼(MoS₂)、聚四氟乙烯(PTFE)粉末为基础,添加粘结剂制成膏状或喷雾剂。
特点:
优点:耐高温(≥500℃)、无挥发、适用于极端压力工况。
缺点:需定期涂抹(无法连续供油)、粉末易污染环境。
适用场景:模具初始润滑、断丝修复后的临时润滑。
四、润滑应用工艺及优化方向
1. 润滑方式
喷淋润滑:
通过喷嘴将润滑剂均匀喷洒在铜线表面,适用于高速拉丝(速度≥10米/秒)。
优化点:采用雾化喷嘴(粒径≤50μm),减少润滑剂用量(较传统喷嘴节省 30%~50%)。
浸渍润滑:
将铜线浸入润滑剂槽中,适用于低速拉丝(速度≤5米/秒)或绞线工序。
优化点:在润滑剂槽中安装超声波振荡器,提高铜线表面润湿性,减少残留。
毛毡润滑:
通过毛毡擦拭铜线表面,适用于精密拉丝(表面粗糙度≤Ra 0.1μm)。
优化点:使用高密度聚乙烯(HDPE)毛毡,耐磨性比传统羊毛毡提高 3倍。
2. 润滑剂浓度控制
水基润滑剂:浓度需控制在 3%~8%,浓度过低导致润滑不足,过高则增加清洗成本。
油基润滑剂:需定期检测粘度(使用粘度计),粘度变化超过 ±15% 时需更换新油。
3. 润滑系统维护
过滤与净化:
安装磁性过滤器(去除铜粉)和纸芯过滤器(去除颗粒≥10μm),延长润滑剂寿命 2~3倍。
温度控制:
润滑剂储槽需配备加热/冷却装置,保持温度在 20~50℃ 之间,避免粘度波动。
细菌防控:
水基润滑剂需添加杀菌剂(如异噻唑啉酮),并定期检测pH值(目标值 8~9)。
4. 润滑与工艺协同优化
拉丝模设计:
采用椭圆口模(出口角 12°~15°),相比传统圆口模(出口角 8°~10°),可降低摩擦系数 20%~30%。
速度匹配:
润滑剂喷淋量需与拉丝速度成正比(如速度从 10米/秒 提升至 20米/秒,喷淋量需增加 1倍)。
在线监测:
部署红外测温仪(监测铜线温度)和摩擦传感器(监测摩擦系数),实时调整润滑剂流量和浓度。
五、行业案例参考
国家电网特高压裸铜绞线生产线:
采用合成酯类润滑剂(聚α烯烃+纳米MoS₂),摩擦系数 0.08,残留灰分 0.005%。
喷淋系统配备流量闭环控制,根据拉丝速度自动调整喷淋量(范围 5~20L/min)。
拉丝速度 18米/秒,表面粗糙度 Ra 0.1μm,需使用低残留、高耐温润滑剂。
润滑要求:
解决方案:
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生产线:
使用高纯度矿物油(硫含量≤0.1%),并添加抗氧化剂(苯并三唑)。
润滑系统采用双级过滤(磁性过滤+纸芯过滤),颗粒污染度等级 NAS 6级(≤10μm颗粒≤1000个/100mL)。
铜线纯度 6N(≥99.9999%),需避免润滑剂污染导致导电性下降。
润滑要求:
解决方案:
5G基站射频电缆生产线:
采用水基润滑剂(浓度 5%)配合超声波清洗,表面残留油膜厚度≤ 0.1μm。
润滑剂中添加纳米石墨(粒径≤50nm),摩擦系数 0.05,同时降低铜线温升 10℃。
铜线表面需满足 高频信号传输 要求(趋肤效应下表面电阻≤0.01Ω/μm²)。
润滑要求:
解决方案:
总结
裸铜绞线生产的润滑要求需围绕摩擦控制、温度管理、表面保护、环保合规四大核心展开,具体需关注:
润滑剂类型:根据工艺温度(如≤180℃选矿物油,≥250℃选合成酯)和表面质量要求(如高频信号传输选低残留润滑剂)选择。
应用工艺:优化喷淋/浸渍方式、浓度控制、过滤净化等环节,减少润滑剂消耗(目标节省 30%~50%)和残留(目标灰分≤0.01%)。
协同设计:将润滑与模具设计(如椭圆口模)、速度匹配、在线监测等工艺结合,实现全流程效率提升(如断丝率降低 80%,模具寿命延长 2~3倍)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