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铜绞线的端部处理是确保其电气连接可靠性、机械强度及长期稳定性的关键环节。根据应用场景(如电力传输、电气设备、新能源汽车等)的不同,端部处理方式需兼顾导电性、耐腐蚀性、抗拉强度及安装便捷性。以下是常见的端部处理方式及其技术要点:
一、机械固定类处理
1. 冷压接(Crimping)
原理:通过液压或机械压力将铜接头(如管状、叉形、针形)压紧在绞线端部,形成永久性连接。
技术要点:
拉力试验:连接强度需≥绞线抗拉强度(UTS)的 90%(如UTS=340MPa,则拉力≥15.3kN/mm²)。
电阻测试:接触电阻≤同长度绞线电阻的 1.1倍(用微欧计测量)。
截面积50mm²时,压接力需≥120kN(参考IEC 60352-2标准)。
压接模具:选用六边形模具(接触面积比圆形模具大30%),压接后接头内径收缩率控制在 10%~15%。
压接力度:根据绞线截面积计算,例如:
检测标准:
应用场景: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、轨道交通接触网。
2. 螺栓紧固(Bolted Connection)
原理:将绞线端部散开为单丝,用螺栓穿过铜排或接线端子并拧紧螺母。
技术要点:
涂抹螺纹锁固胶(如乐泰243),或加装弹簧垫圈(厚度≥2mm)。
M12螺栓扭矩值 50~60N·m(参考GB/T 3906),使用扭矩扳手校验。
散股长度≥100mm,单丝排列整齐,避免交叉重叠。
用铜绑带(宽度≥10mm)在距端部20mm处绑扎2~3圈,防止散股回弹。
散股处理:
扭矩控制:
防松措施:
应用场景:变电站母线连接、工业设备接地。
二、焊接类处理
1. 铜焊(Brazing)
原理:使用铜基焊料(如BCu92P)在 650~850℃ 下填充绞线端部与接头的间隙,形成冶金结合。
技术要点:
用10%柠檬酸溶液清洗焊缝,去除残留助焊剂。
目视检查焊缝连续性,无气孔、裂纹等缺陷。
加热时间:每毫米截面积 2~3秒(如截面积50mm²,加热时间100~150秒)。
焊料填充量:接头容积的 80%~90%,避免虚焊。
绞线端部打磨至露出金属光泽,去除氧化层(厚度≤0.1mm)。
接头内壁涂覆助焊剂(如FLUX-C),提高润湿性。
焊前处理:
焊接参数:
焊后处理:
应用场景:电力电缆终端头、电机绕组连接。
2. 超声波焊接(Ultrasonic Welding)
原理:通过高频振动(20~40kHz)使绞线端部与接头表面摩擦生热,实现原子间结合。
技术要点:
剪切试验:焊接强度≥绞线UTS的 80%。
金相分析:焊缝区晶粒细化,无过烧或未熔合现象。
0.5~2秒(与绞线硬度相关,硬铜需更长时)。
根据绞线截面积调整,例如:
截面积25mm²时,压力需≥3kN(参考ISO 11469)。
焊接压力:
焊接时间:
质量检测:
应用场景: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连接、航空航天导线。
三、物理防护类处理
1. 热缩套管封装(Heat Shrink Tubing)
原理:将聚烯烃或硅橡胶热缩套管(耐温≥105℃)套在绞线端部,加热收缩后形成密封防护层。
技术要点:
套管内壁涂覆导电胶(如3M 1300L),兼顾密封与导电性。
使用热风枪(温度200~250℃)均匀加热,收缩时间≤30秒。
收缩后套管壁厚≥0.5mm,无褶皱或气泡。
内径比绞线直径大 10%~20%(如绞线直径10mm,选内径11~12mm套管)。
长度≥50mm,覆盖端部连接区域。
套管选型:
收缩工艺:
附加功能:
应用场景:户外电力设备接线、船舶电缆终端。
2. 环氧树脂浇注(Epoxy Potting)
原理:将双组分环氧树脂(如E-51)浇注在绞线端部,固化后形成绝缘防护层。
技术要点:
绝缘电阻≥100MΩ(500V DC测试)。
耐压强度≥20kV/mm(按GB/T 1408测试)。
真空脱气(压力≤10kPa,时间10分钟),去除气泡。
浇注温度控制在 25±5℃,固化时间≥24小时(常温)或2小时(80℃加热)。
主剂与固化剂质量比 100:30(参考厂商技术手册),混合后搅拌≥5分钟。
树脂配比:
浇注工艺:
性能要求:
应用场景:高压开关柜母线连接、变压器绕组端部。
四、复合处理方式
1. 压接+热缩套管
流程:
冷压接铜接头(压接力≥120kN)。
套入热缩套管(长度≥80mm),加热收缩。
在套管外缠绕玻璃纤维带(厚度0.2mm),增强机械保护。
优势:
兼顾机械强度(压接)与防潮密封(热缩套管)。
成本比焊接降低 30%~50%,适用于批量生产。
应用场景:电动汽车充电枪线束、光伏逆变器输出端。
2. 焊接+环氧树脂浇注
流程:
超声波焊接绞线与铜排(焊接强度≥80% UTS)。
安装浇注模具,浇注环氧树脂(固化时间24小时)。
打磨树脂表面至光滑(粗糙度Ra≤3.2μm)。
优势:
焊接提供高导电性,环氧树脂提供绝缘与耐环境性能。
适用于 10kV以上 高压场景,寿命可达 20年以上。
应用场景:风电变流器母线连接、核电站电缆终端。
五、处理方式对比与选型建议
| 处理方式 | 导电性 | 机械强度 | 耐腐蚀性 | 成本 | 适用场景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冷压接 | 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 | 中 | 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、轨道交通 |
| 螺栓紧固 | ★★★ | ★★★★ | ★★ | 低 | 变电站母线、工业设备接地 |
| 铜焊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 | 高 | 电力电缆终端、电机绕组 |
| 超声波焊接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 | 极高 | 电池模组、航空航天导线 |
| 热缩套管 | ★★ | ★★ | ★★★★★ | 低 | 户外设备、船舶电缆 |
| 环氧树脂浇注 | ★ | 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★ | 高 | 高压开关柜、变压器绕组 |
选型原则:
高导电性需求:优先选择焊接类(铜焊、超声波焊)或冷压接。
高机械强度需求:选用冷压接或超声波焊,避免螺栓紧固的松动风险。
耐腐蚀环境:采用热缩套管或环氧树脂浇注,隔离潮气与盐雾。
成本敏感场景:螺栓紧固(低电压)或冷压接(中电压)为优选。
六、行业案例参考
特斯拉Model 3高压线束:
采用超声波焊接+热缩套管复合处理,焊接强度≥20kN(截面积70mm²),接触电阻≤0.5μΩ。
通过 -40℃~125℃ 温度循环试验(1000次)无失效。
国家电网特高压输电工程:
1000kV电缆终端采用铜焊+环氧树脂浇注,耐压测试 1200kV/1分钟 无击穿。
盐雾试验 1000小时 后,绝缘电阻保持率≥95%。
通过合理选择端部处理方式,可显著提升硬铜绞线的连接可靠性,降低故障率(实测数据显示,优化处理后连接故障率从 2.3% 降至 0.15%),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3~5倍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