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绞线与端子的压接工艺参数需根据材料特性、机械性能要求和电气性能标准综合确定,以确保连接可靠性、低电阻和耐久性。以下是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及步骤:
一、核心工艺参数
压接高度(Crimp Height)
材料匹配:根据铜绞线截面积和端子材质(如铜、镀锡铜、铝)选择初始压接高度,通常参考端子制造商提供的推荐值。
试验优化:通过拉力测试和电阻测量调整压接高度。例如:
经验公式:对于圆形端子,压接高度 可近似为铜绞线外径的70%-80%。
拉力测试:压接后连接点的抗拉强度应达到铜绞线本身强度的80%以上。
电阻测试:压接电阻应小于相同长度铜绞线电阻的1.1倍(IEC 60352-2标准)。
定义:压接后端子与铜绞线接触部分的剩余高度,直接影响接触压力和导电性能。
确定方法:
压接宽度(Crimp Width)
端子设计:根据端子槽口宽度和铜绞线直径选择,通常压接宽度应比铜绞线直径大0.1-0.3mm,以确保充分包裹。
显微镜检查:压接后检查铜绞线是否被端子完全包裹,无裸露或过度变形。
定义:压接后端子与铜绞线接触部分的宽度,影响接触面积和机械稳定性。
确定方法:
压接力(Crimp Force)
设备校准:使用压力传感器或扭矩扳手校准压接机,确保压力稳定。
压力范围:根据端子材质和铜绞线截面积确定,例如:
压力-高度曲线:通过试验绘制压力与压接高度的关系曲线,选择最佳压力点。
小截面(≤10mm²):压力范围5-15kN;
大截面(>10mm²):压力范围15-30kN。
定义:压接过程中施加的压力,直接影响压接质量和一致性。
确定方法:
压接速度(Crimp Speed)
慢速压接:适用于高强度铜合金或大截面绞线,避免裂纹产生(速度通常≤50mm/s)。
快速压接:适用于软铜或小截面绞线,提高生产效率(速度可达200mm/s)。
试验验证:通过金相分析检查压接部位是否有裂纹或冷作硬化。
定义:压接动作的完成时间,影响材料变形和应力分布。
确定方法:
压接模具(Die Selection)
匹配端子:选择与端子槽口形状一致的模具(如六边形、圆形、矩形)。
表面处理:模具表面需硬化处理(如镀铬、氮化),以减少磨损和毛刺。
间隙控制:模具间隙应比铜绞线直径小0.05-0.1mm,确保紧密压合。
定义:压接机的模具形状和尺寸,直接影响压接形状和接触质量。
确定方法:
二、关键步骤与试验方法
材料分析
铜绞线参数:截面积、绞合结构(如7股、19股)、单丝直径、表面处理(如镀锡、镀银)。
端子参数:材质(如C11000铜)、硬度(如HV60-80)、镀层(如镀锡、镀镍)。
初始参数设定
参考端子制造商的工艺规范(如TE Connectivity、Amphenol的压接手册)。
根据铜绞线截面积选择端子型号(如AWG 12对应2.5mm²绞线)。
试验验证
拉力测试:使用拉力机测试压接样品的抗拉强度,记录断裂位置(应在铜绞线本体而非压接点)。
电阻测试:使用微欧计测量压接电阻,与标准值对比。
显微镜检查:观察压接部位是否有裂纹、毛刺或未填充区域。
环境测试:模拟高温(如125℃)、低温(如-40℃)、盐雾等环境,验证长期可靠性。
参数优化
抗拉强度≥80%铜绞线本体强度;
压接电阻≤1.1倍铜绞线电阻;
无可见缺陷(如裂纹、毛刺)。
根据试验结果调整压接高度、压力或模具间隙。
重复试验直至满足以下标准:
三、行业规范与标准
国际标准
IEC 60352-2:规定了无焊压接的机械和电气要求。
UL 486A/B:美国安全实验室标准,涵盖导线连接器的压接要求。
NASA-STD-8739.4:航空航天领域压接工艺规范,强调高可靠性。
国内标准
GB/T 18290.2:等同采用IEC 60352-2,适用于电子设备压接。
QJ 3088:航天工业压接工艺标准,要求更严格的环境适应性。
四、实际应用案例
新能源汽车电池连接:
高度:6.5±0.1mm;
压力:25kN;
模具:六边形,间隙2.9mm;
铜绞线截面积:50mm²(7股×3.0mm单丝);
端子材质:镀锡铜(C11000);
压接参数:
测试结果:抗拉强度12kN(铜绞线本体15kN),电阻0.05mΩ(标准值0.045mΩ)。
航空航天设备:
高度:3.2±0.05mm;
压力:12kN;
模具:圆形,间隙0.75mm;
铜绞线截面积:10mm²(19股×0.8mm单丝);
端子材质:铍铜(C17200);
压接参数:
测试结果:通过-55℃至+150℃热循环测试,电阻变化<5%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压接松动:
原因:压接高度过大或压力不足;
解决:减小压接高度或增加压力,重新验证拉力测试。
压接裂纹:
原因:压接速度过快或模具间隙过小;
解决:降低压接速度或增大模具间隙,进行金相分析确认。
电阻超标:
原因:铜绞线未完全填充端子槽口;
解决:调整模具间隙或选择更大端子,重新压接并测试。
总结
铜绞线与端子的压接工艺参数需通过材料分析、初始设定、试验验证和标准对比综合确定,核心参数包括压接高度、宽度、压力、速度和模具选择。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行业规范(如IEC、UL、NASA)和具体场景(如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)进行优化,并通过拉力测试、电阻测试和显微镜检查确保质量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