扁形电缆的屏蔽效能测试是评估其抑制电磁干扰(EMI)能力的关键环节,尤其在高频通信、工业自动化、新能源汽车等场景中,屏蔽效能直接影响信号完整性和设备稳定性。以下是扁形电缆屏蔽效能测试的详细方法、流程及注意事项:
一、屏蔽效能的核心定义
屏蔽效能(Shielding Effectiveness, SE)指屏蔽体对电磁波的衰减能力,通常用分贝(dB)表示:
其中,为未屏蔽时的电场/磁场强度,为屏蔽后的强度。SE值越高,屏蔽效果越好(如60dB表示衰减至原强度的0.1%)。
二、测试方法分类
根据测试原理和应用场景,扁形电缆的屏蔽效能测试可分为以下四类:
1. 传输线法(Triaxial/Coaxial Method)
原理:将电缆置于同轴或三轴测试装置中,通过注入干扰信号并测量屏蔽层前后信号衰减。
适用场景:高频段(1MHz~3GHz)屏蔽效能测试,尤其适合实验室精密测量。
测试步骤:
样品准备:
截取1~3米长的扁形电缆,保留完整屏蔽层(如铝箔+编织网)。
对多芯电缆,需分离各芯线并端接匹配负载(如50Ω)。
装置搭建:
三轴法:内导体(信号源)→ 绝缘层 → 屏蔽层(接收到端)→ 外导体(参考地)。
同轴法:将电缆插入同轴测试夹具,屏蔽层与夹具外导体连接。
参数设置:
频率范围:根据标准选择(如IEC 62153-4-4规定1MHz~1GHz)。
信号功率:通常为-20dBm(避免非线性失真)。
数据采集:
使用网络分析仪(VNA)测量S21参数(传输损耗),转换为屏蔽效能:
结果判定:
对比标准要求(如汽车电子EN 50306规定100MHz时SE≥60dB)。
优点:精度高(±1dB),可覆盖宽频段。
缺点:设备成本高,需专业操作。
2. 屏蔽室法(Shielded Enclosure Method)
原理:在屏蔽室内通过发射天线产生电磁场,用接收天线测量屏蔽前后场强变化。
适用场景:低频段(10kHz~100MHz)或大型电缆系统的整体屏蔽评估。
测试步骤:
屏蔽室要求:
屏蔽效能≥100dB(30MHz~1GHz),避免环境干扰。
内部铺设吸波材料(减少反射)。
样品布置:
将扁形电缆盘绕成直径≥10倍外径的圆圈,固定于转台上。
屏蔽层一端接屏蔽室地,另一端开路或接负载。
测试配置:
发射天线:对数周期天线(覆盖10kHz~3GHz)。
接收天线:电场探头或环形天线(根据测试频率选择)。
信号源:频谱分析仪或EMC测试系统。
数据采集:
旋转转台360°,记录不同角度下的最大场强值。
计算屏蔽效能:
结果判定:
符合标准要求(如CISPR 32规定10m测试距离下SE≥40dB)。
优点:模拟真实电磁环境,适合系统级测试。
缺点:屏蔽室成本高,低频段测试误差较大。
3. 电流探头法(Current Probe Method)
原理:通过电流探头测量屏蔽层上的感应电流,推算屏蔽效能。
适用场景:快速评估屏蔽层的连续性(如编织网覆盖率检测)。
测试步骤:
样品准备:
截取0.5~1米长的电缆,屏蔽层两端短接。
装置搭建:
将电缆穿过电流探头(如Fischer F-33-1),探头接频谱分析仪。
在电缆附近放置干扰线圈(产生交变磁场)。
参数设置:
频率范围:10kHz~100MHz(覆盖常见干扰频段)。
干扰线圈电流:1A(恒定)。
数据采集:
测量屏蔽层感应电流,计算无屏蔽时的理论电流(基于线圈参数)。
屏蔽效能:
结果判定:
编织网覆盖率不足时,SE在高频段会显著下降(如覆盖率80%时,100MHz处SE可能低于40dB)。
优点:操作简单,适合生产线快速检测。
缺点:无法直接测量电场屏蔽效能,需结合其他方法验证。
4. 混响室法(Reverberation Chamber Method)
原理:利用混响室内多路径反射产生统计均匀的电磁场,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屏蔽效能。
适用场景:高频段(300MHz~18GHz)或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屏蔽评估。
测试步骤:
混响室要求:
品质因数(Q值)≥1000(确保场均匀性)。
搅拌器(模式搅拌器或平台旋转)用于改变场分布。
样品布置:
将扁形电缆悬挂于混响室内,屏蔽层接参考地。
对多芯电缆,需端接匹配负载以避免反射。
测试配置:
发射天线:宽带 horn 天线(覆盖300MHz~18GHz)。
接收天线:对数周期天线或波导探头。
信号源:矢量信号分析仪(VSA)。
数据采集:
启动搅拌器,记录1000次以上场强采样值。
计算屏蔽效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:
结果判定:
符合标准要求(如IEEE 299.1规定1GHz时SE≥50dB)。
优点:场均匀性好,适合高频段测试。
缺点:设备复杂,测试时间较长(通常需数小时)。
三、关键测试参数与标准
频率范围:
低频:10kHz~1MHz(适用电流探头法)。
中频:1MHz~1GHz(适用传输线法、屏蔽室法)。
高频:1GHz~18GHz(适用混响室法)。
测试标准:
IEC 62153-4-4:传输线法测试金属屏蔽层效能。
CISPR 32:屏蔽室法测试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。
IEEE 299.1:混响室法测试屏蔽效能。
EN 50306:轨道交通用电缆屏蔽效能要求。
样品长度:
传输线法:≥1米(减少端部反射)。
屏蔽室法:可盘绕(但需避免自感干扰)。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测试结果波动大:
原因:屏蔽层接触不良或测试环境干扰。
处理:检查屏蔽层与接地端的连接(如焊接质量),并在屏蔽室内进行测试。
高频段屏蔽效能下降:
原因:屏蔽层“趋肤效应”导致高频电流集中在表面,若屏蔽层存在缝隙或孔洞,会显著降低效能。
处理:优化屏蔽层结构(如增加铝箔厚度或编织密度),或采用双层屏蔽设计。
多芯电缆耦合干扰:
原因:芯线间信号串扰影响屏蔽效能测量。
处理:对多芯电缆,需分离各芯线并端接匹配负载,或采用三轴测试装置隔离干扰。
五、实际应用案例
案例1:新能源汽车高压扁形电缆屏蔽测试
某电动汽车用600V DC扁形电缆需满足ISO 11452-2标准(100kHz~400MHz屏蔽效能≥60dB)。测试方案:方法:传输线法(三轴夹具)+ 屏蔽室法(补充验证)。
结果:100MHz时SE=65dB,400MHz时SE=58dB(符合标准)。
改进:针对高频段下降问题,将编织网覆盖率从85%提升至95%,SE在400MHz时提升至62dB。
案例2:工业自动化以太网扁形电缆屏蔽测试
某PROFINET电缆需通过IEC 62153-4-4标准(1MHz~1GHz屏蔽效能≥40dB)。测试方案:方法:传输线法(同轴夹具)+ 电流探头法(快速筛查)。
结果:100MHz时SE=45dB,1GHz时SE=38dB(接近标准限值)。
优化:在铝箔与编织网间增加导电胶,1GHz时SE提升至42dB。
六、测试设备选型建议
网络分析仪(VNA):
推荐型号:Keysight E5063A(100kHz~3GHz)、Rohde & Schwarz ZNB40(100kHz~40GHz)。
关键参数:动态范围≥120dB,轨迹噪声≤0.005dB。
屏蔽室:
推荐尺寸:3m×3m×3m(满足1m测试距离要求)。
屏蔽效能:≥100dB(30MHz~1GHz),≥80dB(1GHz~18GHz)。
混响室:
推荐体积:≥10m³(Q值≥1000)。
搅拌器:模式搅拌器(带宽≥1GHz)或平台旋转(速度≥5rpm)。
总结
扁形电缆的屏蔽效能测试需根据频率范围、应用场景和标准要求选择合适方法:
高频段(>1GHz):优先选择混响室法或传输线法。
低频段(<100MHz):采用屏蔽室法或电流探头法。
快速筛查:电流探头法结合传输线法验证。
例如,某航空电缆通过传输线法(1MHz~1GHz)和混响室法(1GHz~18GHz)联合测试,发现屏蔽效能在800MHz处出现拐点,最终通过优化屏蔽层材料(从铜箔改为银镀铜)将SE提升至70dB,满足航空电子严苛要求。
相关内容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