橡套材料的收缩率在扁电缆生产过程中对尺寸精度、结构稳定性及性能一致性有显著影响,若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电缆弯曲性能下降、护套与导体脱离、外观缺陷等问题。以下从收缩率的影响机制、具体影响及控制方法三方面展开分析:
一、橡套材料收缩率的影响机制
橡套材料的收缩率主要源于以下三个阶段:
硫化收缩:
橡胶在硫化过程中,分子链从线性结构转变为三维网状结构,伴随体积收缩(通常为1%-5%)。例如,天然橡胶(NR)的硫化收缩率约为2.5%,氯丁橡胶(CR)因结晶性较高,收缩率可达3%-4%。冷却收缩:
挤出后的橡套在冷却过程中,因热膨胀系数差异(橡胶的线膨胀系数约为2×10⁻⁴/℃)产生收缩。若冷却不均匀(如局部温度梯度>10℃),收缩率差异可达0.5%-1%。后收缩:
硫化后的橡胶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,因残余应力释放或环境湿度变化(如吸湿膨胀后脱水收缩)产生额外收缩,通常为0.1%-0.3%/周。
二、收缩率对扁电缆生产的具体影响
1. 尺寸精度下降
护套厚度不均:
若橡套收缩率沿电缆轴向或径向分布不均,可能导致护套局部变薄(厚度偏差>15%时易引发击穿)或增厚(增加材料成本)。例如,某企业生产中因收缩率控制不当,导致护套最薄处仅1.2mm(标准要求≥1.5mm),报废率达20%。电缆外径超差:
扁电缆的外径需满足安装空间要求(如管道内径限制)。若收缩率预测偏差>2%,外径可能超出公差范围(如设计外径20±0.5mm,实际收缩后为19.2mm),导致安装困难。
2. 结构稳定性受损
导体与护套剥离:
收缩率差异可能导致护套与导体间产生剪切应力。当应力超过橡胶与导体的粘接强度(通常为2-5MPa)时,会发生剥离。例如,在高温环境(80℃)下,若护套收缩率比导体绝缘层高1.5%,剥离风险增加3倍。扁电缆翘曲:
若橡套在宽度方向收缩率大于厚度方向(如宽度收缩3%,厚度收缩1%),电缆会向宽度方向弯曲,导致卷绕时出现“蛇形”变形,影响运输和敷设效率。
3. 外观与性能缺陷
表面皱褶:
冷却不均匀导致局部收缩过快,橡套表面形成不规则皱褶(深度>0.2mm时视为缺陷),降低耐环境性能(如皱褶处易积水导致腐蚀)。电气性能劣化:
收缩率过大可能使护套与导体间距减小(如设计间距1.0mm,收缩后变为0.8mm),导致局部电场强度升高,加速绝缘老化(试验表明,电场强度增加20%,寿命缩短50%)。
**三、收缩率的控制方法
1. 材料配方优化
调整硫化体系:
促进剂选择:使用迟效性促进剂(如CZ、NOBS)可延长焦烧时间,使橡胶在模具内充分流动,减少硫化收缩应力。例如,将促进剂M(快速型)替换为CZ后,硫化收缩率降低0.8%。
硫化剂用量:适当减少硫磺用量(从2.5phr降至2.0phr)可降低交联密度,使收缩率减小0.5%-1.0%,但需平衡机械性能(抗张强度可能下降5%-10%)。
填充剂改性:
碳黑粒径控制:使用小粒径碳黑(如N550,平均粒径30nm)可提高填充密度,减少橡胶自由体积,从而降低收缩率。试验表明,N550用量从30phr增至40phr时,收缩率从2.8%降至2.1%。
无机填充剂:添加20phr纳米碳酸钙(粒径50nm)可使收缩率降低1.2%,同时提高硬度(Shore A增加5度)。
2. 工艺参数精准控制
挤出工艺优化:
温度控制:挤出机各区温度需梯度设置(如机头温度比料筒低5-10℃),避免橡套表面过早固化导致内部应力积聚。例如,将机头温度从95℃降至90℃后,收缩率均匀性提升15%。
牵引速度匹配:牵引速度(V₁)与挤出速度(V₂)的比值(V₁/V₂)需控制在0.98-1.02之间。若比值>1.02,橡套被拉伸导致收缩率增大;若比值<0.98,橡套堆积产生皱褶。
硫化工艺调整:
硫化时间:通过DSC(差示扫描量热法)测定橡胶的硫化曲线,确定最佳硫化时间(t₉₀,即达到90%硫化程度的时间)。例如,某EPDM橡套的t₉₀为8min,实际硫化时间设定为10min可确保充分交联,收缩率稳定性提升20%。
硫化压力:适当提高硫化压力(从10MPa增至12MPa)可压缩橡胶内部孔隙,使收缩率降低0.3%-0.5%,但需防止压力过高导致设备损坏。
3. 冷却系统设计改进
均匀冷却装置:
采用多段式水槽冷却(如3段水槽,水温分别为50℃、40℃、30℃),使橡套温度梯度≤5℃/段,减少内应力。试验表明,均匀冷却可使收缩率波动范围从±0.8%降至±0.3%。风冷辅助:
在挤出后立即用冷风(15-20℃)吹拂橡套表面,加速表面固化,防止因重力导致的下垂变形。例如,风冷可使扁电缆宽度方向收缩率差异从1.2%降至0.5%。
**4. 后处理与检测
预拉伸处理:
对硫化后的电缆进行预拉伸(拉伸率1%-2%),释放残余应力,使后收缩率降低50%-70%。例如,某企业采用预拉伸工艺后,电缆在储存3个月后的尺寸变化率从0.8%降至0.2%。在线尺寸检测:
使用激光测径仪实时监测护套厚度和外径,当尺寸偏差超过设定值(如厚度偏差>0.1mm)时,自动调整挤出或硫化参数。某生产线应用该技术后,产品合格率从92%提升至98%。
四、典型应用案例
案例1:轨道交通用扁电缆
问题:原工艺生产的电缆在-20℃低温下收缩率达3.5%,导致护套与导体间隙增大,引发局部放电。
解决方案:
效果:低温收缩率降至1.8%,局部放电电压从5kV提升至10kV(IEC 60502标准要求≥8kV)。
将橡胶基体从NR改为EPDM(收缩率降低1.2%);
增加促进剂CZ用量至1.5phr,延长焦烧时间;
采用三段式水槽冷却,水温梯度控制在3℃/段。
案例2:光伏电站用扁电缆
问题:户外暴露1年后,电缆外径因后收缩减小0.8mm,导致与接线盒配合松动。
解决方案:
效果:1年后外径变化率≤0.3%,与接线盒配合间隙稳定在0.2-0.4mm。
在橡胶中添加0.5phr抗收缩剂(如聚丙烯酸酯类);
硫化后进行72h恒温(40℃)预处理,释放残余应力;
增加护套厚度公差上限(从±0.3mm放宽至±0.5mm)。
五、总结与建议
核心策略:通过材料配方优化降低收缩率基础值,结合工艺控制减少收缩率波动,最终通过后处理释放残余应力。
趋势方向:开发低收缩率橡胶材料(如硅橡胶收缩率仅0.5%-1.0%),或采用共挤出工艺在橡套内层复合低收缩率材料(如TPU)。
实践建议:
建立收缩率数据库,记录不同材料、工艺参数下的收缩率数据,为生产提供参考;
在高温、高湿或极寒地区使用的电缆,需在型式试验中增加收缩率专项检测(如-40℃至80℃循环试验)。
通过系统控制橡套材料收缩率,扁电缆的尺寸精度可提升至±0.2mm以内,结构稳定性满足20年以上使用寿命要求,显著降低现场故障率。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