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硅橡胶中添加阻燃剂是提升扁形电缆阻燃性能的核心手段,其效果取决于阻燃剂种类、比例及与硅橡胶基体的相容性。以下从阻燃剂类型、添加比例、协同效应及实际应用案例四个维度,系统分析其对扁电缆阻燃性的提升效果,并提供配方优化建议。
一、阻燃剂类型对硅橡胶阻燃性的影响
硅橡胶本身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(长期使用温度可达200℃),但阻燃性不足(UL94仅V-2级)。通过添加阻燃剂可显著提升其阻燃等级(至V-0或VTM-0级),常见阻燃剂类型及作用机制如下:
1. 无机氢氧化物(最常用)
代表物质:氢氧化铝(ATH)、氢氧化镁(MH)。
作用机制:
吸热分解:ATH在200-350℃分解为Al₂O₃和H₂O,吸收热量(吸热量约1.97 kJ/g),降低材料表面温度。
稀释可燃气体:分解产生的H₂O蒸汽稀释氧气和可燃气体浓度。
成炭覆盖:生成的Al₂O₃形成致密炭层,隔绝热和氧气传递。
阻燃效果:
ATH添加量达60%时,硅橡胶氧指数(LOI)可从18%提升至35%,UL94达到V-0级。
MH热稳定性更高(分解温度300-400℃),适合高温场景,但吸热量低于ATH(约1.3 kJ/g)。
2. 磷系阻燃剂
代表物质:聚磷酸铵(APP)、红磷、次磷酸盐。
作用机制:
凝聚相阻燃:APP分解生成磷酸和多聚磷酸,促进硅橡胶脱水成炭,形成膨胀炭层。
气相阻燃:红磷燃烧生成PO·自由基,捕获火焰中的H·和OH·,中断链式反应。
阻燃效果:
APP添加量15-20%时,硅橡胶LOI可达32%,且炭层膨胀倍数高(3-5倍),隔热效果优于氢氧化物。
红磷需微胶囊化处理(避免与硅橡胶中水分反应),添加量5-10%即可显著提升阻燃性。
3. 氮系阻燃剂
代表物质:三聚氰胺氰尿酸盐(MCA)、三聚氰胺磷酸盐(MP)。
作用机制:
吸热分解:MCA在250℃分解为三聚氰胺、氰尿酸和NH₃,吸收热量并释放不燃气体。
协同效应:常与磷系阻燃剂复配(如APP+MCA),形成P-N膨胀炭层,阻燃效率提升30%。
阻燃效果:
MCA单独添加20%时,硅橡胶UL94可达V-1级;与APP复配后可达V-0级。
4. 硅系阻燃剂
代表物质:硅酮粉、硅树脂、多面体低聚硅氧烷(POSS)。
作用机制:
迁移成炭:硅元素在燃烧时迁移至材料表面,形成含Si-O-Si键的陶瓷化炭层,隔热性能优异。
增强基体:POSS纳米粒子可提高硅橡胶的交联密度,减少燃烧时熔滴现象。
阻燃效果:
硅酮粉添加10%时,硅橡胶LOI提升至28%,且炭层硬度高(铅笔硬度≥3H),抗机械冲击能力强。
5. 硼系阻燃剂
代表物质:硼酸锌(ZB)、硼酸。
作用机制:
协同成炭:ZB与氢氧化物复配时,可降低ATH的分解温度(从220℃降至190℃),提前发挥吸热作用。
抑烟作用:ZB添加5%时,硅橡胶燃烧烟密度降低40%。
二、阻燃剂添加比例对阻燃性的量化影响
阻燃剂比例需平衡阻燃效果与材料性能(如机械强度、电气性能),以下为典型比例及效果:
阻燃剂类型 | 添加比例(质量分数) | 阻燃等级(UL94) | 氧指数(LOI) | 拉伸强度变化(%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TH | 50% | V-1 | 28% | -35% |
ATH | 60% | V-0 | 35% | -45% |
MH | 50% | V-1 | 30% | -30% |
APP | 15% | V-1 | 30% | -20% |
APP+MCA(10%+5%) | 15% | V-0 | 33% | -25% |
硅酮粉 | 10% | V-1 | 28% | -15% |
红磷(微胶囊化) | 8% | V-0 | 36% | -10% |
关键结论:
氢氧化物需高填充量(≥60%)才能达到V-0级,但会显著降低机械性能(拉伸强度下降40-50%)。
磷-氮协同体系(如APP+MCA)效率更高,15%添加量即可达V-0级,且对机械性能影响较小。
硅系阻燃剂在低添加量(10%)下即可提升阻燃性,同时改善炭层质量(抗冲击性)。
三、阻燃剂协同效应与配方优化
通过复配不同阻燃剂可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,同时减少单一阻燃剂的用量,典型协同体系如下:
1. ATH+ZB(硼酸锌)
比例:ATH 55% + ZB 5%
效果:
ZB降低ATH分解温度,提前吸热,使硅橡胶通过UL94 V-0级的时间缩短20%(从10s降至8s)。
烟密度降低35%(从Dₛ=250降至Dₛ=160)。
2. APP+MCA+PER(季戊四醇)
比例:APP 10% + MCA 5% + PER 3%
效果:
PER作为碳源,与APP(酸源)、MCA(气源)形成膨胀炭层,膨胀倍数达5倍(纯APP体系为3倍)。
阻燃效率提升40%(相同阻燃等级下总添加量从20%降至15%)。
3. MH+硅酮粉
比例:MH 45% + 硅酮粉 10%
效果:
硅酮粉在燃烧时迁移至表面,与MH分解生成的MgO形成Si-O-Mg陶瓷层,隔热性能提升50%(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50%)。
拉伸强度保留率从55%(纯MH体系)提升至70%。
四、实际应用案例:扁形电缆阻燃配方设计
案例1:新能源汽车高压扁电缆(耐温150℃,阻燃V-0级)
配方:
硅橡胶基体:100份
ATH:50份(粒径D50=2μm,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)
ZB:5份
硅酮粉:8份
硫化剂:2份
效果:
UL94垂直燃烧:通过V-0级(单次燃烧时间≤10s,无熔滴)。
氧指数:34%。
拉伸强度:6.5 MPa(满足IEC 60227-5要求)。
案例2:航空航天扁电缆(耐辐射+阻燃VTM-0级)
配方:
硅橡胶基体:100份
APP:12份
MCA:6份
POSS:3份(纳米级,粒径<100 nm)
抗辐射剂:2份(碳化硼)
效果:
UL94薄材料燃烧:通过VTM-0级(厚度0.8mm样品无燃烧滴落)。
氧指数:31%。
耐γ射线辐射:100 kGy剂量后,阻燃性能无下降(炭层结构完整)。
五、配方优化建议
高填充量氢氧化物体系:
优先选择超细粉(D50<2μm),提高分散性,减少对机械性能的影响。
添加0.5-1%硅烷偶联剂(如KH-550),提升ATH/MH与硅橡胶的界面结合力(拉伸强度提升10-15%)。
磷-氮协同体系:
控制APP与MCA比例为2:1,确保膨胀炭层均匀性。
添加1-2%硬脂酸锌作为润滑剂,改善加工流动性(挤出扁电缆时表面更光滑)。
硅系阻燃剂体系:
选择多官能团硅酮粉(如含乙烯基的硅树脂),提高交联密度(交联度提升20%)。
与氢氧化物复配时,硅酮粉添加量建议为氢氧化物的15-20%(如ATH 50% + 硅酮粉 8%)。
总结:阻燃剂选择与比例的核心原则
效率优先:磷-氮协同体系(如APP+MCA)在低添加量下即可实现高效阻燃,适合对机械性能要求高的场景。
成本敏感型:氢氧化物(ATH/MH)成本低,但需高填充量,适合中低端产品。
高性能需求:硅系阻燃剂(如POSS)或红磷(微胶囊化)可显著提升炭层质量,适合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。
环保合规:避免使用含卤阻燃剂(如十溴二苯醚),优先选择无卤、低烟、无毒体系(如ATH、APP)。
通过合理选择阻燃剂类型及比例,硅橡胶扁形电缆的阻燃等级可从V-2提升至V-0或VTM-0级,同时满足机械强度、电气性能及耐环境要求。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