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低温环境下安装平行电缆时,需综合考虑材料特性、机械性能、电气性能及施工安全等因素,以避免因低温导致的脆化、收缩、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案:
一、电缆材料选择与低温适应性
1. 绝缘与护套材料
低温脆性:
PVC(聚氯乙烯):在-15℃以下易变脆,需选用耐寒型PVC(如-40℃级)或改用其他材料;
XLPE(交联聚乙烯):适用温度范围广(-40℃~90℃),但需确认供应商的低温测试报告;
橡胶(如EPR、硅橡胶):低温性能优异(-60℃~180℃),但成本较高;
案例:某北极科考站采用硅橡胶绝缘电缆,在-50℃环境下仍保持柔韧性,未发生开裂。
低温收缩率:
不同材料收缩率差异大(如PVC收缩率约2%~3%,XLPE约1%~1.5%),需预留足够余量以防止安装后拉伸应力集中;
标准要求:IEC 60228规定,电缆在最低安装温度下应能承受5倍直径的弯曲半径而无损伤。
2. 导体材料
铝导体:低温下电阻率变化小于铜(铝电阻率随温度下降幅度更小),但需注意铝与铜连接处的电化学腐蚀;
铜导体:低温下机械强度更高,但需避免过度弯曲导致晶粒破碎(脆化);
案例:加拿大输变电工程中,铝导体电缆在-40℃环境下运行10年,电阻变化率≤0.5%,满足设计要求。
二、安装环境与预处理
1. 存储与运输
温度控制:
电缆存储环境温度应≥-20℃(若材料无特殊要求),避免长期暴露在-30℃以下;
运输防护:使用保温车厢或加盖防寒篷布,防止电缆在运输途中冻伤;
案例:西伯利亚铁路项目要求电缆运输时车厢内温度≥-15℃,并配备温度记录仪全程监控。
盘具固定:
低温下电缆盘具易变形,需使用钢制盘具(而非木质)并加固支撑;
盘具转动部分需涂抹低温润滑脂(-50℃适用),防止卡滞。
2. 安装前预处理
预热处理:
PVC电缆:≤50℃(避免分解);
XLPE电缆:≤70℃;
橡胶电缆:≤80℃;
若电缆存储温度低于安装环境温度,需提前24小时将电缆移至室内(或使用电热毯、热风枪局部预热);
预热温度:
案例:挪威海上风电项目采用电热毯预热电缆,预热时间4小时,安装时电缆温度达-5℃(满足-10℃安装要求)。
外观检查:
检查电缆绝缘层有无裂纹、护套是否龟裂(低温下微小缺陷可能扩大);
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电缆表面温度均匀性,温差≤5℃方可安装。
三、安装工艺与工具选择
1. 弯曲半径控制
最小弯曲半径:
低温下电缆刚性增加,需增大弯曲半径以避免损伤;
标准要求(IEC 60364-5-52):
电缆类型 室温下最小弯曲半径 低温下修正系数 单芯无铠装 20D 1.5 多芯有铠装 15D 2.0 柔性电缆 6D 1.2 案例:阿拉斯加输油管道项目将弯曲半径从15D增至30D(-40℃环境),电缆绝缘无开裂。
弯曲工具:
使用低温专用滑轮(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,适用温度-60℃~80℃);
避免使用金属滑轮(低温下易划伤电缆)。
2. 牵引与固定
牵引力控制:
铜导体电缆:≤70 N/mm²(导体截面积);
铝导体电缆:≤40 N/mm²;
低温下电缆与管道摩擦力增大,需降低牵引速度(≤5 m/min)并增加润滑剂;
最大牵引力:
案例:格陵兰岛通信工程中,使用硅基润滑剂(工作温度-50℃~150℃),牵引力降低30%。
固定间距:
使用不锈钢扎带(而非尼龙扎带,低温易脆断);
固定点加装橡胶垫片(厚度≥2 mm,邵氏硬度60±5)。
低温下电缆收缩,需缩短固定间距以防止松动;
推荐间距:
电缆类型 室温下固定间距 低温下修正系数 动力电缆 1.5 m 0.8 控制电缆 1.0 m 0.6 固定方式:
四、电气性能保障
1. 绝缘电阻测试
测试条件:
绝缘电阻≥100 MΩ·km(IEC 60502-1);
局部放电量≤5 pC(IEC 60270)。
额定电压≤1 kV:1000 V DC;
额定电压>1 kV:2500 V DC;
低温下绝缘电阻可能升高(因介质损耗降低),但需确认无局部放电;
测试电压:
合格标准:
案例:南极科考站电缆在-30℃环境下测试,绝缘电阻达500 MΩ·km(室温下为300 MΩ·km),局部放电量2 pC,符合要求。
2. 接头处理
压接工艺:
使用低温专用模具(材质为钨钢,硬度HRC 60~62);
压接后接头直径收缩率≤5%;
低温下金属蠕变速率降低,需增大压接力(比室温增加10%~15%);
压接模具:
案例:瑞典矿山项目采用液压压接钳(压力200 kN),接头电阻比室温压接降低8%。
密封处理:
使用低温密封胶(如硅橡胶密封剂,适用温度-60℃~150℃);
接头包裹自粘性胶带(厚度≥0.5 mm,拉伸强度≥10 MPa);
案例:加拿大输油管道接头密封后,在-50℃环境下持续运行3年,无渗水或结冰现象。
五、安全与防护措施
1. 人员防护
防寒装备:
安装人员需穿戴防寒服(保暖指数≥-40℃)、防滑鞋(鞋底摩擦系数≥0.6);
配备防冻膏(涂抹于手部、面部)和暖宝宝(持续供热8小时)。
操作规范:
避免徒手接触金属工具(低温下易冻伤);
单次连续作业时间≤2小时(每2小时进入温暖区域休息20分钟)。
2. 应急处理
电缆冻伤修复:
若电缆绝缘层出现裂纹,需局部切除并更换接头(不可使用胶带缠绕修复);
修复后需重新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和局部放电检测。
低温火灾预防:
避免使用明火加热电缆(易引发火灾);
施工现场配备干粉灭火器(适用温度-30℃~55℃)和防爆照明设备。
六、行业标准与案例参考
1. 国际标准(IEC)
IEC 60364-5-52:
低温环境下电缆安装需满足“最低环境温度+5℃”的预热要求;
电缆固定点间距需根据材料低温收缩率修正。
IEC 60502-1:
电缆在-15℃环境下需能承受10次弯曲循环(弯曲半径10D)无损伤。
2. 国家标准(GB)
GB 50217-2018:
低温地区电缆桥架需加装盖板(防止冰雪堆积);
电缆填充率≤30%(比常温环境降低10%)。
GB 50168-2018:
电缆接头密封需满足“-40℃~70℃”温度循环测试(100次)。
3. 行业案例
北极LNG项目:
电缆存储温度≥-20℃,安装前预热至-10℃;
使用不锈钢桥架(而非镀锌钢,避免低温脆断);
运行5年无因低温导致的故障。
南极中山站改造:
电缆采用硅橡胶绝缘+不锈钢铠装结构;
安装时环境温度-25℃,电缆温度-15℃(通过电热毯预热);
绝缘电阻测试值达800 MΩ·km,满足设计要求。
相关内容